第九章 这个节奏不太对(3 / 5)
李白、杜甫的诗怎么都量大而且那么经典???
那你得知道其实他们二人年轻时都想入仕作官,“学会武艺,货于帝王家”。李白心雄万夫,历抵卿相,梦想着出将入相,象谢安那样建不世之功业,靑史垂名;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希望做亮辅良弼,一如孔明佑后主,为千秋楷模,徳昭日月。
但命运多舛,造化弄人,两人都屡仕不第,李白只做了两年空头翰林,杜只临时当了几年挂名工部。最终李白在流放归返途中逝于当涂,杜甫在颠沛流斋北返途中殁于襄阳。
后杜被好事学者考证出,连日暴雨、困居孤舟,数日无食,得当地县令送来的牛肉白酒暴食而亡的细节,使人万般唏嘘、至于泣下。
人家那一辈子蹉跎,空怀大志向无法实现,才能寄情于山水风月,以做诗为乐。
对比德芸社火之前,相声界混日子日薄西山的水平,而如今在德芸社的这条鲶鱼的崔动下,相声这片死水出现了几分活力。
相声观众变多,大批资本进入,相声热度开始增加,小剧场纷纷林立,包袱铺、青曲、新势力、等少壮相声演员、团体发展成长了起来。
可以说羡慕的,包括旁边号称国粹的京剧为首的传统曲艺,都是有些范酸水了。
这样的一个相声界划时代的人物,这样的一位带领着云鹤九霄,龙腾四海,带给了大家无数欢笑的人儿。
就算是!!!就算是TM以后说的相声都一样!!!我觉得作为一名钢丝,我想大多数人也最多是表达遗憾后可能不经常听了,或者回顾以前的相声而已,而不是转而出去骂街。
在沈常乐一阵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头脑风暴后,沈常乐和于千师徒档一行人走进了央视的一间演播厅。
而门口的的工作人员,在简单的检查了一下一行人的身份后,便十分客气的把一行人,领到了演播厅后台的休息室。
休息室内,包括朱君和节目导演此时已经在里边等着了,一眼看到了沈常乐一行人也是起身笑着欢迎道:“哈哈哈欢迎欢迎啊!于千老师、沈常乐老师这一路上也是辛苦了啊,来来来快坐吧。”
沈常乐微微鞠躬,笑着和朱君和节目导演握了一下手,也没有多说什么,这里头自然是师父于千的咖位最大,当然轮不到他先打招呼。
于千笑道:“哪里哪里,都在帝都城,离得能有多远啊?要不是有点堵车我们来的还能更早一些的,实在不好意思让您二位久等了吧?”
朱君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