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3 / 5)
像咱们这样的小作坊,想要用活字印刷太难了,况且其中还有不少……”
他想要说的意思顾成礼能理解,如今这大周朝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但很多书肆里依旧会请书生去抄书,而非是让人用这两项技术,自然是因为还存在着不少弊端。
像是那雕版印刷,每次雕刻一本书后,用完后,印板就不能再重复利用,可谓成本很高,倒是活字印刷,看似成本低了下来,但其实仍然很不易。
活字印书的小刻板是用的胶泥,因为这样沾了水也不会膨胀变形,而胶泥制成的小方块就像印章一样,等将这些刻有字丁的方块依次排放道铁范的格子中,中间用木片夹紧,再用松香油脂刷在上面,使版面平整,这样就可以印刷了。但是在印刷过程中,很容易就让那里面的木条起翘,而这样以来,印出来的书面上也会产生印痕,这样的书就成了“残次品”,想要卖出好价钱肯定是不易。
其次,如今大周朝的文字繁多,而每一个常用的字都会有好几个备用胶泥印,其中像是“之”、“也”此类,更是备用了二十来个也不嫌多,都是按照“韵”排放在固定的木格里。
等要用不常见的字时,一般都是当场用胶泥雕刻烧制。
而“韵”是如今大周朝文字的读音,与后世的韵母相似,每个字的读音都会有韵母,但如今没有拼音,“韵”却有很多,像是后世有平音、翘音一样,大周的韵音很多,与后世的四个声调相比,大周有八调,韵的数量大,检字法就难了起来。
若是想要用活字印刷来印书,那排版工人必须熟记每个韵音,且要知道每个字所存放的位置,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掌握刻字技术,而等一页用完后,排好的版就要全部打乱,重新排下一页,步骤是相当的繁琐。
所以目前只有官府的印刷坊或者是大作坊才能养出技术熟念的工人,像赵明昌的萃文书肆,就从没考虑过要这项技术。
顾成礼何尝不知道这点,但是他记得前世这活字印刷似乎在清代时发展较快,清朝出了《康熙字典》,秀才读书人也多了起来,可以用笔画部首来检字,效率就高出不少。
他寻思着,若是能将拼音弄出来,那如今的检字法能改善很多,就连印刷都方便多了,而印刷术推广开,以后书价就会更便宜,到时候便是普通人家家里也可以置上几本书籍。
不过眼下谈论这些还是太早,目前要解决的还是话本子。
“活字印刷对熟念工要求高,那我们不如改用雕版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