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2 / 6)
青南宫逗留的时间过长,回来时差点被拦在宫门外头,今日却还是按着原先的时刻起身,将勤政的作风贯彻到底。
蔡曲一早就前来侍奉,作为内官,她每天都来得很早,然而今天到的时候,皇帝已经醒了有些时候,此刻正面带微笑地坐在桌案前,把制作电灯的思路细细写下。
温晏然其实已经在[帝王笔记]中把思路给记录过一遍,今天起床后,还是写了一篇纸质版的出来,交由身边内官郑重收藏于宫中。
蔡曲看着伏案疾书的天子,觉得单凭理政的勤勉程度,当今皇帝就足够把她的许多同行,尤其是距离当前时代比较近的同行们给彻底比下去。
温晏然道:“虽说水路已通,但太康与建平之间,到底还有五六天的路程,如今景苑那边的工匠也有不少熟手了,请任卿家挑些人过来。”
太康是按照陪都的标准建立的,城外自然也圈了一块地方作为皇家园林,温晏然过来后,将之命名为和苑。
温晏然曾跟萧西驰说过,她至少会在南边待上两年,从后几年的情况看,这绝对是一句实话——在史书上被称为大周孝明皇帝的温晏然,一直在南地的陪都中待到了昭明十二年春天。
从昭明七年初到昭明十二年三月,五年左右的时间里,温晏然只有七个月是在建平中度过的。
皇帝亲自前往南边,朝政中心也随之南移,这件事情直接导致了雍州跟禹州的人口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的状态,许多大族自觉往雍州禹州迁移,如此一来,难免出现圈占良田以及藏匿人口的事情,由于皇帝本人在此,加上市监有所监督,那些行为受到了最大程度的压制。
与此同时,考虑到原有都城老旧,皇帝也特地下命,对建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翻新,尤其是城内排水系统,更是彻底重修了一番。
许多大臣并不能理解皇帝执意待在南地的缘故,不过这个做法后续也跟温晏然此前颁布的种种政令一样,被证明了是一件极有先见之明的事情。
在昭明十年之前,大周的主要产粮地区都集中在东部跟北部,等皇帝设立陪都后,南地才呈现出了后来居上之势,如今已经能与东地持平,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哪怕是超过北地,也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其实雍、禹、青、吴等州,数百年来一直处在大周的治下,可惜自始至终都没能得到良好的开发,前人不是不晓得此地适合种植稻谷,实在是存在着两个严重问题,其一,是水稻的种植过于依赖天时,一旦出现旱情,就会颗粒无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