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5 / 7)
后,90%的时候,换来的都是“原来如此”,并且同时生出一种“我也行”的错觉。
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考试下发数学卷子后,看到公布错题的答案。
在刑侦一道来说,大多也如此,哪有那么多聪明绝顶的凶手?真聪明的都去搞权、搞钱、搞名利去了。
根据推导出的结论,来追溯整个过程对不对,难度骤降,就好似匹配出的两个指印放到眼前,有点眼力的人都能看出是一样的。
这个复核队的难度,不在技术上,反倒是在负荷压力上,毕竟一小支队伍,要应付这么多人提交的线索、证据、案件推理。
在被调来工作前,他们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看到狄昭昭写的血迹分析,还有捏出的泥人,一群人背脊绷直,好像在接受老师检查学习结果一样紧张,看着看着,额头冒出一层细汗。
看不懂!!
倒也不是完全看不懂,毕竟在大理寺受了这么多年的熏陶,不至于一问三不知。
但就好像雾里看花,好像能看到花,又不太能确定自己看到的那朦胧的一坨是花吗?
狄昭昭早有预料。
毕竟这份血迹分析,细微处太多了,对他来说,都是一场硬生生的拔高和学习,若非如此,当地衙门早就解决这个案子了。
对他来说都是辅助了碎画,才能达到的全新高度,自然不可能要求大理寺的差役能全然理解。
对狄昭昭来说,其实每一次进步都是强行拔高的进步,因为他总能从碎画中先一步得到跨越式的结论。
就好像研发一架战斗机,从无到有研发是非常难的,不同的国家可能需要十几年,几十年、上百年,但是有技术资料就不一样了,如果再能弄到一台坠落的战机,亲眼看到成品,研发的速度就会跟坐了火箭一样往上窜!
狄昭昭超乎常人的火速进步,将几十年、数百年的进程压缩到十年不到,除了天赋和投入之外,也正是一次次跨越式的拔高锻炼,才能达到这样的进步速度和高度。
复核人员,冷汗连连。
他们是抱着信心和决心来的,即使是各地的要案、悬案又如何?人家都找出了线索和思路,不可能还看不懂吧?
但计划哪里比得上变化快?
早有预料的狄昭昭等了等,没等到谁开了窍,看懂这份思路。
于是主动开口道:“龙虎榜这个我不急,尽快先把案情下发下去,让当地府衙安排侦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