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6 / 8)
铁又莽撞,还热爱新事物。
如果胤礽杜撰出的那种顺治存在并活着,康熙肯定也如隔壁的彼得大帝一样,包袱款款隐姓埋名跑去周游世界。
但康熙现在是皇帝,他什么都做不了。
就像以前康熙把自己想象中的太子生活都给予胤礽,不管胤礽需不需要一样。现在康熙也把自己周游世界的梦想交给了自己养大的小太子。
后世说,养孩子就像是养小号,就像是养重生二周目一样,自己想做的却没做到的事,都想让孩子实现。
康熙目前也是如此。
胤礽捧着心口,心里暖洋洋。
现在的父亲、兄弟,都是他梦寐以求的珍宝。所以无论如何殚精竭虑,他也要保护住现状,维系住他们的感情。
不是不加思考凭着性子的相处,才叫真挚的感情。感情需要经营,需要小心翼翼地呵护。
康熙身为帝王、又早早父母双亡,他不懂;兄弟们还小,也不懂。
胤礽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会承担起这个责任,并且乐在其中。
常泰很快得知了如果他们这场战争能胜利,太子和大阿哥要与大清海军一起出访法国,与法国皇帝签订协议。
常泰先想着太危险,想让康熙三思。
但他开始写折子的时候,突然觉得这样挺好。
太子外甥一直跟着皇帝过,内心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日松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出访海外时,太子外甥就自由了。他可以尽情地宠着太子外甥,太子外甥想做什么,只要不影响身体健康,统统没问题。
常泰想着和太子一起放松生活的日子,脸上不由浮现温柔的笑容。
他研墨提笔,重新写折子。
常泰在折子里先提了对太子出远门的担忧,然后写相信皇上的判断,认可皇上想磨砺皇太子的思想,并用身家性命担保,一定会保护好太子,让皇上放心。
康熙将自己的想法透露给重臣之后,哪怕是站在太子对立面的重臣都强烈反对。
站在太子对立面的重臣一是认为海外都是弹丸之地,大清不该让太子出使,降低大清的地位;二是担心太子出使成功,让其地位更稳固。
康熙下定主意之后,无论谁反对都没用。
撤三藩、收台湾、建海军等事,朝中赞同康熙者都寥寥无几,康熙仍旧咬牙做了。
现在也如此。
他只是偶尔有些高处不胜寒的寂寞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