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七章 灾荒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2 / 5)
到后面的朝代,甚至主动放其疆域,对于变法畏之如虎。
许安想做的,就是将如今现有的儒家思想,转变为经过了修正后的太平道思想。
而许安在修正的时候,将“灾荒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加入了太平道思想之中。
这句话其实是取自宋时变法的王安石,不过其中有一句不同,王安石说的是“天变不足畏”。
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
不过改成了灾荒不足畏,其实也只是口语化,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而且此时许安自己也宣称明国如今就是天命,这是明国的根基,也是之后千秋的根基。
天命的解释权,不能够再由那些儒生文士来把持,天命的解释权将有大明帝国的道政府来把持。
无论后世如何发展,华夏永远都将会是天命之国,许安要的就是将这一天命之国的想法根植于寻常百姓之心中。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即,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
因为改革而因此引来的流言蜚语也不需要太过于顾虑,因为只要是改革,便一定会触及保守派的利益。
户部尚书傅祁是阎忠的好友,他和杨绩、庞渤三人是最高加入太平道中世家出身的人,完全是因为相信阎忠,携带家小搬迁到了并州,而后当许安入主长安之时,家眷也跟着迁到了中州。
傅祁的年龄其实比阎忠还要大,而且也是四人之中看起来最瘦弱的,不过实际上他的身体却是四人之中最好的。
这一次的变革也是他主动提起,本来许安是准备自己提出改良的意见,毕竟傅祁年事已高,思想不容易转变,但没有想到傅祁居然转变了思想。
中州、并州、益州等州因为连年的战乱,因此土地荒废,人口大量流失。
许安当初采取的屯田制很好的便发展了下去,以家庭为单位,整合起来,设立屯堡、屯所。
而如今河北之地,却是很久都没有遭遇什么战事,流民并不多,大多都是以聚落、乡亭、城邑的形式聚集在一起。
大部分的黔首小民没有土地,只能沦为佃户或则是世家豪强的奴仆。
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有家庭和聚集地,贸然将他们迁移聚集在一起,恐怕会造成不必要的骚乱。
于是屯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