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一劳永逸的金属字模(2 / 5)
膨胀变形,使的利用率极低,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要重新刻字,而且由于毕升发明的定版技术,是用松枝和蜡把木活字粘在铁盘子里,印刷之后拆解活字十分麻烦,还要把粘在上面的松脂和蜡一点点刮下来,及其繁重的工作量甚至比雕版还麻烦,让人不得不望而却步。
再后来用了泥活字,印版吸水变形的问题倒是解决了,但是排版定装的技术却还是老样子,依旧是用胶粘,印刷之后拆解起来还是一样的麻烦。
之后又聪明人改进了排版定装技术,从原来的用胶粘换成了用木框挤,把所有的活字放在版框里,再用东西塞紧,用完之后直接就可以取出,使的分解活字的工作量降低,让活字印刷开始兴起。
但是木活字和泥活字还是有重大的缺点,那就是不耐用,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完蛋,也不利于保存,于是就有人想出了铸造金属活字,寄希望于提高活字的使用寿命。
可是换了金属活字之后,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首先就是价格,早先的铜活字价格十分昂贵,毕竟铜这东西可是古代的货币,用钱铸活字,这一般也就皇帝举国之力才能玩得起,一般人谁有这个财力。
后来为了降低价格,又出现了锡字,可是锡和铜都有一个金属活字的共同点,那就是印刷效果不好,兔子古代用的印刷墨水全是水墨,说白了就是用水和墨块融化之后形成的水性墨汁,但是水在金属表面上会自动凝聚成小水珠,没办法把墨汁均匀的吸附在金属活字上,所以金属活字一直没有得到推广,这个主要还是涉及到金属表面应力的问题。
再后来的铅活字,那就是印刷术流传到欧洲后,又从海外反哺回来的,至于为什么金属活字在西方用的那么广泛,一是因为他们的文字都是字母,翻过来调过去就那几十个,所以检字的工作量都十分轻松,工作效率高,二就是因为欧洲人用的墨水,那是油性墨水,可以轻松的均匀吸附在金属表面上,两方的优势整合,这才成就了西方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
但是以上的这些问题,对于罗冲都不算问题了,首先,罗冲定下的货币为铜和银,而造活字用的却是锡和铅,这就不存在拿钱铸字的现象,成本也就大大的降低了,而且锡和铅这两种金属,熔点都只有二三百度,所以冶炼和铸造的火工成本就大大降了下来,毕竟又不需要像铜铁那样,动辄就一千多度的熔点,拿个铁锅烧木柴都可以融化锡铅,甚至连木炭都用不着,成本何其低也。
再有就是,罗冲已经知道了金属活字印刷的正确用墨,那就是油墨,然而油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