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鑫统领的应对(3 / 5)
让制传承的,说白了就是整个国家中谁有能力,百姓的呼声最高,老领袖就要把位置让给这个新人。
大禹便是因为治水有功被百姓推举成了领袖,然后他又建立了夏朝,但是当大禹老了的时候,他想把王位传给一个自己看好的人,可是那人不愿意当王,直接跑路了,这就很尴尬了。
而且当时夏朝的百姓对这个人也并不感冒,反而是大禹的长子从小在父王的熏陶下,年纪轻轻就带着人给国家干好事,成为了呼声最高的继位者,于是大禹的长子就这样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产生了嫡长子继承制的萌芽。
但是这样的禅让制并不适合一个农耕文明,如果说禅让制的根本就是谁有能力谁当老大,那么肯定会有很多人不服气啊,你说你厉害,我还说我厉害呢,这位置不能传给你,你想当也行,先跟我打一架再说。
于是为了争夺王位,每次新老交替的时候国家就要动乱一次,这对于天天指着种地吃饭过日子的百姓而言,简直就是造孽啊,这边正埋头种地呢,那边换国王了,然后几个大佬就开始喊人,走,跟老子打仗去,这谁受得了,都去打仗了谁还种地。
所以为了国家不再发生这样的动乱,当了夏朝二代目的大禹长子,老了之后压根就不想别人,直接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大儿子,也正式开始了传承几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父死子继,没有儿子的情况下,兄终弟即。
这样的传承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稳定,老子管你厉不厉害,反正王位必须传给我儿子,因此别人也就没必要再争什么了,百姓因此得到了安宁的生活。
可是这样的制度也不可能一点问题都没有,比如国王的后代中出现了一些不着调的人,天生愚钝的,残暴不仁的,花天酒地只知道浪的,这样的情况对一个国家来说自然没什么好处,那该怎么办呢。
于是就很自然的出现了皇储培训机构——东宫,以及辅佐皇位的丞相。
太子贪玩不学习怎么办,没关系,揍他,有帝师,有皇家学堂,国家顶级师资力量,从小就多对一专业辅导怎么当皇帝;皇帝昏庸只知道浪怎么办,没关系,还有丞相可以帮忙处理政务,劝导皇帝干正事。
而鑫部落经历了数百年发展后,也出现了类似的管理制度,鑫部落的大统领是嫡长子继承制传承的,负责辅佐大统领管理部落的就是长老团,十个长老各自管理一项事务,互相制衡,互相约束。
部落中那些觉得自己很厉害的人,或者真的有才能的人,虽然没机会坐上首领的位置,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