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申州(1 / 6)
许塘后来也想, 如果说一个人性格的最终定版有先天和后天两面,那么他性格里那些被封印在阁楼里的小恶魔,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在申州时期扑着翅膀飞出来的。
毕竟在这里, 他能明显的感受到他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第一次“质的飞跃”,他们再也不用为了碎银几两的生计发愁, 甚至于周应川赚的钱,都也已经不能再用月来衡量。
这一年, 许塘慢慢褪去了稚气,周应川变得比从前更忙, 他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 像个连轴转不停的陀螺,申州也冒出了许多新成立的服装公司, 市场竞争很激烈。
周应川他们的厂子主要做代加工,但周应川说只做代加工, 他们的成本拼不过苏北和苏南更低廉的地皮和人工,他拿出一套联营的方案,说服王兆兴,成立了一家像模像样的服装公司, 并且挂靠在了一个申州本土牌子下面。
当时那个品牌派来的洽谈人是特区来的,有点看不上他们这个新成立的小公司,拿的架子也大, 酒局上多少有点不给面子,王兆兴往祖上翻也是北方汉子,有点恼了, 周应川一杯接一杯的喝, 最后还是谈下来了。
事实证明他们这步棋绝对走对了, 年初, 中央在申州发表了重要讲话,点出申州是国内发展的王牌,完全有能力发展的更快一点,这番讲话一出,全国上下登时轰轰烈烈地掀起了一阵“申州热”。
任何服装只要贴上了一个“申州牌”,就能一举成为风靡当下的潮流标向,他们的服装公司赶在了风口浪尖,从“乡下土包子”摇身一变,成了热极一时的“申州制造”。
当年分红用的还是现金,沉甸甸的,周应川拎回家时,许塘激动地快要找不到北,他踩在床上,挥手将厚厚的几沓钞票扬了起来。
满室的钞票飞舞、纷落,许塘在其中笑的犹如一只漂亮灵黠的雪白猫咪,仿佛你清楚的知道,从这一刻起,当年那场在榆溪落下的冷雨,将再也无法沾湿他的皮毛。
这里是申州,一切皆有可能的申州。
许塘转学去了侨平在申州的本校,依旧是自强班,但比培江的人多,而且隔三差五就有市里残联带着相邻地市的单位过来学习经验。
他们课上常常被要求要提前预演,由于许塘在课业上的成绩优秀,他也经常被选中在课堂上作为代表学生发言。
台词要背,还要求情绪饱满,许塘觉得很累,比真的让他做上很难的题还要累。
于是有一次他恶作剧地当着老师和领导的面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