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1 / 6)
回到江州,就是脚不粘地的忙碌,早食用过之后,就是处理公文,中间抽空见一见各班房署官,听他们汇报手头大小事,再召了户房的署官来核对账目,工房那边最是繁忙且人多,事关府城整体建筑格局、民房建造和增设的百业技工学府、江州文博遗史馆,那边一直处于人手不够状态,吏房那边每天都要与工房署官,就招人事宜掰扯,户房还要看着账面,与之商谈用工聘资问题。
虽说他们崔府尊有钱,也不干克扣工钱节约成本这种事,用他的话来说,在供货渠道上谈判出一场的差价,就够养好多那些苦力劳工了,作为吃穿不愁的父母官,实没必要与只能卖力气活命的百姓为难,有本事为难人,就去为难那些想趁机到江州来发财的商贾。
倒不是所有商贾都犯了天条,要被崔闾如此对待,而是就目前江州的形势,能敢跳出来直面州府跳谈生意的,后面指定是有靠山在的,一般生意人只会盯着民生所需,比如吃穿,只有想拿大头盈利的,才会盯着工房项目,所以,在供需主动权上,只要拿住了势,哪怕抹个供货款的零头,就够工事聘资所需了。
有崔闾再三强调,不许在用工用人上太过抠搜,户房那边核出来的单人工酬,算是江州百年来最宽仁的政策,餐食供应从古往以来的两餐,增至三餐,日结工钱从不拖欠,让做工的非常安心,便是管理要求严格了些,也没人觉得是苛刻。
花钱的地方多,进项方面就看似单薄了些,目前就只有码头和临江别苑那边,商超目前算是自给自足,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地下宝库的存在,具体多少不知道,养一州府的百姓却不算吃力,因此,往来江州掘金的依旧络绎不绝。
崔闾在事关百姓民生方面的经营上,给了明确指示,不许迎风涨,在入江州的小贩身上,不许收取高额摊费和商税,免得他们因为成本增加,而将利往普通百姓头上加,本就因着一江之隔,过江来的许多东西就价格高,再因衙署收利之因导致更高价格,让普通百姓吃不起活不起,那拼命上工劳作又为哪般?
整个衙署前期官员胥吏,只清退了与那九家利害关系最深的一些,保留了至少三分之二的原班人马,崔闾深知他们从前的工作方式,便在上任之初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若还以欺压百姓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和身份,那就别怪他下手狠辣,断了你们的饭碗,如此经过一番惩治,以及每周深度思想教导,到目前为止,衙内所有人就都知道了他的做事风格。
别与普通百姓为难,多行教化之责,少行苛罚之事,百姓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