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难题 现在是冬天。(7 / 8)
。抛弃父母是不孝,陷师长于非议是不义,反正,这学生自己就有问题。二十来岁,就想着当官,不想着好好学习,心思也不太正。
很多人与他是差不多的想法。
做官呗,多大点儿事儿。
另一方则以霍昱为首,认为杨静难辞其咎。国家把精选来的人才放到你的手里教导,你给整死了。还说是名师呢!
“名师”二字一出,岳桓的眉头狠狠一跳!
就是这个!
一般的官员遇到这样的事情,只能说“晦气”,但杨静是过不去这个坎儿的。他在家乡开课授徒几十年,即使做了官,看“老师”这个身份比“官员”这个身份更重。
两派在朝上吵了起来。
一连数日,朝上都热闹极了。郑熹只帮着岳桓说了几句话,岳、杨二人都没有给他回音,他也就不再出手。杨静管着国子监,并非郑熹的最优选。杨静应该更倾向于王云鹤的,虽不亲近冼敬,但其主旨与郑熹一定是相悖的。
何苦为了杨静做一件有破绽的事情?
看他们闹就是了。
郑熹看了一眼年轻的皇帝,果然,皇帝也有些不耐烦了。
正在此时,杨静出列,端端正正地跪在了皇帝面前,双手将帽子一摘放到了地上,叩首道:“陛下,学生陨命、师长难辞其咎为由,臣无颜再留在国子监。”
他要辞官了!
岳桓出言挽留,王叔亮也说:“岂有因一失误便不再得任用的道理?”
这朝上的大家,谁身上没犯几个错?起起落落,不还是人上人?
祝缨也站不住了,出列向皇帝奏道:“举荐学子任官,本也不是国子监的第一要务。荐是人情,不荐是公道。臣虽粗鄙,也没有听说进了国子监就要包做官的!”
陈萌出列:“使野有遗贤,是丞相之过!然彼既已入国子监,臣也不知道他还不满什么了。”
冼敬道:“一切皆因经义而起,臣请再定《六经》注释,以正视听。”
祝缨惊讶地看着他,冼敬这话显现出极高的水平。学生死,是因为与杨静意见不合,那就定一个规范,以后都照着这个规范来。那谁来主持这个事,谁就能决定接下来所有学生学习的方向、学成之后的思想。
重新释经是个大工程,又可以趁机引荐一些人。
这主意一出,倒有点王云鹤的学生该有的水平了。
郑熹要推荐岳桓,陈萌就推荐王叔亮,祝缨硬着头皮说:“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