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明国师 > 第108章 气温对华夏历史的惊人影响

第108章 气温对华夏历史的惊人影响(4 / 6)

附中原王朝。”

  李景隆的心头有些震动。

  原来,五胡乱华竟然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那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气温下降,天气变得寒冷,北方不再适宜生存,游牧民族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向南方温暖、适合放牧的地方迁徙进攻呢?

  从历史经验上看,恐怕正是如此!

  原本停留在第一排和第二排之间的手指开始稍稍向下,姜星火说道:“划分农耕-游牧的降水线南移,意味着原来最适宜耕种的降水线,同样开始南移。”

  讲到这里的时候,姜星火手指开始向下移动,移动到了巴地-荆襄-江西-江南一带。

  “由于农耕-游牧降水分界线的南移,农耕民族的整体生存范围也开始被向南推移,更重要的是,原本处于汉中-关中-河南-山东一线的农耕最佳降水线,同样开始了南移,移动到了蜀地-南阳-淮西-淮东一线。”

  “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即便是在孙吴时期依旧被视为蛮荒之地的江南地区,也得到了极大的开发.究其原因,人口向南迁徙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江南地区本身开始适合农耕,甚至到了后来,干脆成了鱼米之乡!”

  朱高煦和李景隆对视了一眼,都看出了彼此眼神中的意思。

  很明显,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不仅朱高煦体会过现在大明的北方到底有多冷,李景隆当年带着六十万大军围攻北平的时候,也见过了燕军泼水成冰一夜之间把北平打造成无法攀登的“冰城”是什么样子。

  说实话,现在的北方,农业生产所种植的粮食产量,真的非常有限。

  所以大明帝国的高层才会坚持对江南产粮区课以重税的决定。

  姜星火继续指着地图讲述着。

  “第一次小冰河期,到了东西魏的时候,开始渐渐结束,农耕最佳降水线从南向北移动,自蜀地-南阳-淮西-淮东一线,又一次移动到了汉中-关中-河南-山东一线。”

  “注意,是农耕最佳降水线,不是农耕-游牧分界线。”

  姜星火笑着问道:“你们猜猜,发生了什么?”

  李景隆几乎是脱口而出:“北周灭北齐,隋代周,继而一统天下!”

  “不错。”

  姜星火肯定地说道:“这其中固然有着东西魏五次大战,高王昏招不少,最后遗恨玉璧城,以一首《敕勒歌》断了河北吞并关陇的念头也一定是有着诸如宇文泰、独孤信、李虎、李弼、韦孝宽这等英雄人物的努力。”

  “府兵制、均田制当然重要,神武皇帝以后高家的那群疯子越来越差劲也是事实.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之所以北周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积蓄起了如此庞大的国力,最后甚至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