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明国师 > 第495章 黄河

第495章 黄河(7 / 9)

左侍郎,才会被名正言顺地提拔为尚书。

  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就只剩下一条路了。

  带着左侍郎衔外调,干别人干不成的大事,拿着这份功劳顺理成章地升任尚书,堵住所有非议的嘴巴。

  “所以国师说的机会是什么?”

  宋礼隐约猜到了,但他还是不敢确信,因为这个任务实在太过艰巨,千百年来有无数人进行过尝试,可成功者寥寥无几,甚至还把偌大给元朝都给拖垮了。

  “治理黄河,把黄河从夺淮入海的现状中修正过来,现在山东和河北的水严重不足,可黄淮却常年泛滥,已经影响了基本的农业生产河北平原和河南平原,以及山东靠近黄河的平原地带,都是重要的产粮区,想要恢复经济、人口,就不能不治理黄河,陛下很欣赏以工代赈的模式,打算将其应用到规模更大的治理黄河工程之中。”

  “这俩不是一个规模。”

  宋礼有些本能的畏惧了,滔滔黄河,是多少治水者的噩梦?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治理黄河需要数以十万计乃至百万计的人工,一旦弄不好,被人蓄意挑起冲突乃至起义,那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就算能把人管理的井井有条,那河水呢?又真的能乖乖听话吗?

  真的决堤或是出了什么问题,大水无情,淹死多少人都不奇怪,到时候别说升官了,不被杀头就不错了。

  事实上,在姜星火前世的历史上,宋礼能当上工部尚书,就是因为治理黄河。

  在大明建立以后,因为蒙古人的摆烂而夺淮入海的黄河,一直都是朱元璋的心病,但是由于明初的人口、生产一直没有恢复到比较好的状态,到了洪武朝末期,从国力上讲倒是有治理黄河的能力了,但那个时候的朱元璋已经把让朱允炆接班放到了第一位,担心治理黄河工期过长,而且大规模的劳动力聚集,会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影响帝国的正常交接,所以也搁置了下来。

  而朱棣登基以后,则是本着“早就打烂了,再烂能烂到哪去”的心态,让宋礼去治理黄河。

  宋礼第一件做的事情是开浚会通河,这条河在元朝至元年间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引汶水绝济水,属之卫河,为转漕通道,名曰“会通”,但岸狭水浅不能担负重载.而洪武二十四年的时候,黄河在原武决口,直接把安山湖给弄没了,会通河于是淤塞。

  宋礼经过实地考察,权衡了多种方案,最后采用了当地参与过元末治水的老者的建议,筑堽城-戴村的大坝,横亘五里,遏制汶水的水流,把汶水一分为二,四成到南面的徐州沛县,六成到北面的临清。

  会通河开浚好以后,现在的黄河相当于多了一条泄洪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