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破窗(4 / 11)
都略微带些激动和亢奋,毕竟今日的太学之会,是一定能载入史册的,因此甚至有人还有一些紧张,唯独孔希路,一脸茫然地拿着手中的纸条,左看右看,不解其意。
因为这张纸条上面,只有两个字。
“破窗。”
什么鬼啊?
孔希路抓住纸条,似乎想要使劲揉捏,想把这张纸的含义从纸上给揉搓出来,不然他感觉浑身难受,就像是身上有蚂蚁在爬一样。
他看了眼姜星火,终于理解了参加科举的考生到底有多恨从四书里“截字拼题”的考官。
孔希路的不正常表现,也让周围的人察觉到了。
怎么回事?
难不成今天一上来就是决赛?
以往不都是先讲究一个循序渐进吗?
孔希路有点懵,但周围这些人此刻却是都感觉自己清楚得很,第一个抽到的辩论题目绝对不简单,所以才会让孔公都一时犹疑不定。
因为在开始之前,皇帝就已经立了规矩,吏治问题是无可争议的,整顿吏治是原则性问题,不需要讨论。
所以,就剩下了主要两个方面,即世风和学风。
世风,也就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一带出现了新经济的萌芽,表现为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和大城池商业的繁荣发展,日益发展的萌芽,刺激了商业的发展,带来了观念的革新,形成新的义利观.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促使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即以手工业工人、小商品生产者、工场主和中小商人组成的市民阶层。
新兴市民阶层,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则把希望寄托在新思想的出现上,希望新思想能对传统观念产生冲击,使新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而学风,其实说的更多的是“士风”。
“士农工商”这四个字到底蕴含着多么沉甸甸的重量,就不需要赘述太多了。
普通人是没有资格学习的,能够学习的是士人,所以士人间的风气,就是学风。
而在这里,士人,更多地指的就是以国子监监生、科举举子等身份为代表的年轻读书人。
在士林的话语权中,年老的、德高望重的大儒当然更具备话语权,但从组成结构和基数上来讲,底层的年轻士人同样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读书人在古代有着崇高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文化领域,掌握了话语权。
而一旦年轻的读书人联合起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甚至可以操控舆论,形成一边倒的架势。
这就是所谓的“民意”。
哪怕是在古代,只要是秩序稳定的和平时期,“民意”都是很重要的东西,这种东西是无法用暴力或者武力来扭转的,因为在这个时代,一旦有了民意支持,很多事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