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明国师 > 第518章 中场

第518章 中场(7 / 8)

物欲”这个论点来战斗,这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本体论和心性论,两个大类。

  理学“气本论”的本体论被姜星火的细胞物质论彻底攻破,完全无法抵挡。

  剩下的就是心性论。

  心性论分为“人心”和“天性”。

  人心也没得辩,姜星火解释的很清楚了。

  所以,只剩下了心性论里的“天性”,也就是理欲论。

  这就相当于所有的阵地都已经彻底失守了,只剩下这最后一块坚实阵地了。

  而一旦理欲论也辩不过,那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面旗帜,自然就要被拔除。

  到时候,就意味着反方辩手们的彻底失败。

  所以,胡俨不得不从理欲论出发,做最后的防守反击。

  这里要说的是,理学的心性论的终极形态,也就是朱熹的“天理人欲论”,是要客观公正地对待的。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属于极端案例,而对待人欲,并不是指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物质欲望,而是指超出正常欲望范畴外的东西,也就是朱熹定义的“人欲者,此心之疾,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即人欲是人的后天因受物欲昏蔽而致的疾病状态,循其病态则表现为私且邪。

  朱熹不是疯子,相反,他是能列入“诸子”的存在,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宋儒的巅峰存在。

  所以,朱熹不会犯逻辑上的低级错误,关于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朱熹认为它们是相对的,所谓“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熹的理欲观念里,是肯定正常的物质欲望的,认为一个人饥欲食、渴欲饮,这些都不是人欲,而是天理但是如果饥不仅食,而要求美味;渴不只饮,而要求琼浆玉液,这便是人欲。

  如果是小农经济基础下的封建帝国,缺乏商品循环,严格控制流动与流通,那么这套“天理人欲论”,当然没什么毛病,不仅没毛病,而且非常契合。

  朱元璋一直致力于把大明建设成一个道德模范大农村,所以很喜欢朱熹的这套理论。

  但在如今的永乐时代,一切显然都变了。

  消费主义虽然是陷阱,但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必然伴随着物质欲望的膨胀的,人们没有物质欲望,怎么进行消费?不消费商品怎么生产、流通?商品无法生产流通,工场主和工人以及相关社会阶层如何获利?

  所以,对于姜星火来说,朱熹的“天理人欲论”必须被批判,逆时代潮流的这些落后思想,也必须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姜星火沉吟片刻,开口反驳道:

  “故君子之用损也,用之于‘惩忿’,而‘忿’,非暴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