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明国师 > 第520章 良知

第520章 良知(5 / 8)

此以后,姜星火左手是“细胞物质论”的本体论,右手是“致良知(或者说实践出真理)”的心性论,就完整地构筑出了自己的物质一元论的哲学大厦。

  在此基础上,姜星火用实学进行社会建设,用科学培养工业革命所需的人才。

  如此一来,相当于从指导思想到实践方法,从本体论到心性论,就都齐全了。

  而有了姜星火这套完整理论的指导,世风、学风这些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姜星火继续补充道:“先天之知与天理不同,虽然是真理,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为其属于认识范畴,不能等同于物质的客观实在,但在内容上客观的,检验‘致良知’效果的唯一方法,就是其客观的社会实践。”

  实际上,过去以宋儒为代表的理学家们,总喜欢搞“致知在于格物”这套,认为要达到致知的目的,必须要从格物开始,而姜星火则认为并非如此,他认为“致知在于正心”,也就是人们在道德的反思中,清除过分的物欲和邪念,从而让被昏蔽的“良知”恢复。

  “实践,倒是个有趣的说法。”

  曹端对此很感兴趣,他又问道:“那致良知的实践之法,国师可否讲的清楚一些?”

  “自然可以,不过应该跟你们过去学的不太一样。”

  “哦?哪里不一样?”

  胡季牦饶有兴趣的问道。

  他也不是一般人,自幼饱读诗书,学富五车,而且以德行被人所称道,后期算司马懿,前期在安南算是类似于王莽的角色。

  所以德行这块,胡季牦还是有点发言权的。

  “致良知的实践之法,共有三步。”

  实际上,姜星火既然能提出这套与物质世界一元论配套的心性论,就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致良知”是心学的大杀器,但同样也有弊端,姜星火做的,就是尽可能地规避掉弊端。

  这是有充分历史经验的,因为心学在王阳明去世后,主要以王畿、王艮两派为主,而这两派因为没有统一的方法论,所以都走歪了。

  其中的一派,走入了佛家的心性论,成了狂禅派,就是渐中王畿一派,他们主张“良知当下圆成,更不须用消欲工夫,不须防检与穷索,取顿悟而入,即本体更是工夫,而天机常运,虽有欲念一觉便化”,把良知当作佛性看,主张顿悟,没有切实的方法论,最终越走越歪。

  而另一派,则开始迫近魏晋玄学的心性论,成了清谈派,也就是泰州王艮一派,他们从日用见在处指点良知,谓良知为天然率性、吃饭穿衣、饥食渴饮、冬装夏葛,泰州学派把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的一切樊篱全部打破,其道德性遂缺失不足,行为怪诞,异议纷呈,所谓“上焉者习静谈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