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新时代艺术家 > 第57章 本土化不代表土

第57章 本土化不代表土(1 / 3)

同样的,对宁浩就更可惜了。

  那么好的电影,才这一点票房,觉得欠他一张票。

  宁浩收割了一波观众缘,对于他以后的电影有很大好处。

  这一世,在改变观众对于国产电影偏见上,《疯狂的超市》做的比《石头》更好。

  《超市》更接地气,不用观众事后感慨,当场满足。

  “不要为了本土化而本土化,我们要自信一点,再自信一点。”

  沈三通指出目前《石头》剧本的问题。

  宁浩在《石头》这部戏里,是有点不自信的。

  一方面宁浩非常喜欢盖·里奇的电影,更加欣赏其拍摄手法。

  另外一方面,宁浩有顾虑,怕观众不接受,也怕被人骂抄袭。

  所以在剧本写作上,他刻意回避盖·里奇的手法,企图建立一种全新的方式。

  沈三通认可这个想法,本土化是对的。

  要赚中国观众的钱,就要让中国观众喜欢,必须本土化。

  但什么是本土化,沈三通和宁浩就有了一些分歧。

  或者在什么是中国化方面,有分析。

  《两杆大烟枪》那种混乱、黑暗的背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英国有那样的文化。

  英国的大缺大德,可不是只对殖民地,它对自己的本国民众也一样。

  举个例子,当年铁娘子撒切尔弄私有化,把铁路分了。

  搞的方式非常脑残,政府承担运营成本,收钱的交给私企。

  把整个工人,也就是底层出路给断了。

  盖·里奇就成长在那个环境之中。

  如此环境之下,产生的文艺作品,带着混乱、黑暗、绝望很正常,可以理解。

  谁放在那个环境之中都是这样。

  可是老中不一样啊。

  宁浩理解的本土化,在沈三通看来,是“土化”,一股土味。

  弄进泥地里,为了本土化而本土化。

  好在没有多少殖味,多少能让沈三通接受一点。

  前世沈三通干土木,真是憋了一肚子火,亲眼目睹了舆论变化。

  80、90年代,中国基建不行,吹基建吹高楼大厦。

  零几年之后,特别是08年之后,中国基建行了,变成高铁等一等你的人民了。

  改吹内涵,吹文化了。

  谁说国产电影一定要土,谁规定中国就是土?

  那建设那么多高楼大厦做什么,要工业化干什么?

  国外的高楼是高楼,是文化,是文明。

  中国的高楼就不是高楼了,换成中国,基建发展反而成原罪了?

  没这个道理。

  方言可以有,但是不需要刻意。

  当然了《石头》也有可能是成本问题,但是沈三通监制这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