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庙算议事,两种统一的方法(3 / 4)
快速补充了人口,获得了士兵,但只是鼎盛时的暂时降服。
如果不能将之处置,会有极大祸患。
如二十年前被安置在并州北部的南匈奴反叛,用军事手段和非军事手段不断往南推进,把并州占了七七八八。
如今南匈奴投降,但是也只能承认了并州被占去大半的既定事实,分其为五部,各立首领。
并州辖区,上郡和河西郡还有羌人。
河套地区还有大量的鲜卑杂胡。
固然不成气候,但并凉两州民族成分很复杂,矛盾也尖锐。
随着天下定鼎在即,之前为了战争迁徙异族的举措,就要开始处理。
贾诩的主张是稳一手。
把现有的经营好,到时候想如何拿捏孙权,便可如何拿捏。
而且他认为要从争天下模式,进入到治理天下的模式。
贾诩分析有理有据,但他在曹操阵营中的职务、地位,比不过荀彧。
荀彧是差一点要被表为三公的大佬。
而他是官渡之战,劝张绣归降曹操,资历、势力远远不如。
不过此刻身份更多是曹操的谋士,采取什么计策,要曹操这个谋主定夺。
沈三通坐在监视前看着一众演员表演,都是老戏骨。
对话、表演呈现出来是一种享受。
贾诩的扮演者李建义老师,就是曹正淳、季检察长。
荀彧年龄比贾诩年轻十六岁,由人艺另一位台柱子,何冰饰演。
开场是两分多钟的台词,不是文言文,而是对仗工整,不影响观众理解的白话。
不只是如此,对话里还潜藏着大量的信息,把事情交代清楚。
这其实是有些不合理的,对话哪有交代前后事的。
但沈三通要求这部戏,一点不了解三国的观众也能看懂。
剧本写作的时候,就是假定都不知道三国。
所以把前因后果掰开了揉碎了。
他要求故事要简单,一点门槛不要有。
作为历史大片,赤壁本身就够厚重,重点是后期特效做好。
沈三通对历史的理解,是动态的。
不是一步一个台阶的线性发展,不是升级打游戏,也不是史记。
史记是简化了的,而且历史记录者,是文官。
记录历史的史官家族,也是士族的一份子,带有偏向性。
会掩盖一些士人的丑态,和世家的嘴脸。
他的理解,曹操诛灭袁绍,北方统一,曹操势力从线性发展到了指数增长的时候。
就是量变引发了质变,大势已成。
这时候各个势力,一定各有心思。
拿下荆州不是问题,荆州门阀世家不是NPC,不是游戏角色。
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