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新时代艺术家 > 第65章 全方位崩塌

第65章 全方位崩塌(5 / 6)

大陆的影视圈在经济水平落后的情况下,想搭乘名利便车。

  拿个奖一夜之间便成“大师”,海外版权大赚大赚。

  艺术总监弗雷莫有时亲赴中国,被投怀送抱的电影人拥簇着,个个都想套近乎。

  戛纳电影节为上述三地专设了挑人班子,深入大陆角角落落,与其说是艺术甄选班子,更像是意识形态、国际战略调查组和策源地。

  柏林如是,戛纳如是,威尼斯就特殊吗?

  平衡话术也没用了。

  想要既肯定维护文化主体性的勇气,又强调国际交流需避免对抗思维,最后呼吁中国电影人应学会用世界语言讲述本土经验,而非非此即彼。

  将这波争夺审美标准、文化定义的行动,打为民间情绪,淡化反抗色彩。

  然而,说的越多,错的越多,漏洞百出。

  越来越多人发现了规律。

  标准掌握在国外,靠国外拿奖,行业在西方地位高,但是在国内地位低或者不是那么赚钱,都容易被渗透,失去审美定义权。

  特别是回望去年莫言获得诺奖。

  也许诺贝尔奖本身并不是服务于西方文化霸权的一项文学奖,但它事实上却成了这样的文学奖。

  有些事情,并不是瑞典文学院的成员所能决定的。

  现在的情况,就事实而言,诺贝尔奖在客观上表现为给予西方作家和东方叛逆者的一种荣誉。

  不是说诺贝尔奖服务于谁,而是事实上,它成了这个。

  几个月前,但凡说一句诺奖的不是,“一点独立思考能力都没有”“太容易被洗脑”“阴谋论”的帽子就要飞来了。

  此刻,在没有引导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文化,文学、艺术包括科学,体育,不能寄希望于一个“国际”机构足够公正、权威,代替自己行使最高评判权。

  定义权,要想办法掌握在自己手里!

  沈三通也在关注,短短几天,舆论变化非常之快,不由眼神一动。

  文化标准再往里延伸,那就是劳动定价。

  如今以及未来,制造业的收入微薄,和劳动强度无关,也和技术含量没有关系。

  原因只有一个,掌握这个世界劳动定价权的,并不靠制造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一个产业工人能养活一家四口,养两辆车加宠物,生活滋润。

  以后其他制造业国家,再也无法重新这一辉煌,因为掌握劳动定价权的美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美国干工业的时候,制造业就会“昂贵”,收入就会高,美国以金融为主,那么金融、艺术、体育……就变得昂贵。

  除非主动打破这个,否则没有定价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