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49章 燕大一夜(上)

第49章 燕大一夜(上)(2 / 3)

后面,有一幅绑在两棵树的枝丫间的横幅,写着大大“文学争鸣会”五个大字。

  这十几个人看样子基本都是学生,唯有一人明显年龄要大上两轮,长得头大身圆,尤其两眼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不用细看,张潮就知道这是燕大中文系著名学者兼喷子,孔磬冬。

  孔磬冬显然不是来参与学生间的争鸣的,应该是旁听或者主持。

  女生斩钉截铁的结论喊完以后,一个男生开口了,他不疾不徐地说道:“如果张潮仍然沉迷于网络论战和通俗小说,那么我会同意你的看法。但你有没有注意到他最近在《花城》上发表的《少年的巴比伦》这个小说?应该说颠覆了人们对他的认知。

  《少年的巴比伦》不仅是一部风格纯粹的纯文学作品,而且张潮在其中展示了在他这个年龄段,难以置信的文学技巧。他不仅在3万字的篇幅内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生态,还将现实和回忆进行了多重叠加,形成一个叙事的迷宫,让我想起了王小波的《万寿寺》……”

  这名男生讲了足足五分钟才停下来,仍然意犹未尽。这时另一个女生接过话来说道:“我认为《少年的巴比伦》最重要的贡献,是在文坛上开辟出了‘县城叙事’或者‘县城书写’这种崭新的文学领域。他抓住了身处大城市边缘或者夹缝中的小县城青年的精神特质,写出了他们的迷茫、焦虑与遗失。

  文艺作品中其实有一些反映县城生活的例子的,例如电影导演贾章科,他拍的《小武》《站台》都在讲内陆小县城的青年人生活。但是张潮的《少年的巴比伦》又很不一样,但是具体哪里不一样,我也有点说不上来……”

  这时候其他人又开始叽叽喳喳就这个问题做讨论

  张潮默默听着,心里还是比较佩服这些显然才大一或者大二的燕大学生的水平。上一世自己也号称热爱文学,但是在大一的时候显然还没有这个解读水平。

  看学生们聊了半天,都说不到点子上,张潮终于忍不住开口了,说道:“我来说说吧。”

  众人这才注意到旁边多了一个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小伙子。一个女生问道:“你是哪个系的?我在中文系怎么没见过你?”

  张潮笑道:“非要是中文系的才能参与讨论吗?”

  女生道:“虽然不一定是中文系的,但我们都是争鸣社的,这是我们的内部活动。”

  这时候孔磬冬开口道:“争鸣社的宗旨就是文学讨论不论专业、不论年龄、不论性别、不论贵贱,只论观点。如果这位同学有好的见解,为什么不能让他说说看呢?”

  既然来做主持人的老师都开口了,其他人自然也就闭嘴了。

  张潮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