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57章 人生的大起大落真是太刺激了!

第57章 人生的大起大落真是太刺激了!(2 / 3)

以追溯到1986年,当时的燕大中文系按照上级部门指示,要招收一批优秀青年作家为本科三年级插班生。同年10月10日,文学讲习所(即鲁院)7期、8期两届学员中的50多名作家组成了燕大“作家班”第一届学员。

  此后,燕大中文系又于1988年和1990年分别招收两届作家班。

  前后三届作家班的成员都是当时文坛上颇有影响力的作家和评论家,招收他们主要是为了弥补特殊历史时期造成的教育经历缺失。很多作家班毕业的学生日后成为中国文坛的中坚力量。

  而“创作型硕士”则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爱荷华大学建立的一种创意写作系统,致力于培养创意写作人才。

  燕师大也不甘人后,紧接着就宣布了重启燕师大文学院与鲁迅文学院合作开设的“作家研究生班”。这个“作家研究生班”也有着强大的背景。

  1988年,燕师大呈送给教育部门一份报告:“把一部分已达到大学本科水平的作家提高到研究生水平,并结合自己本职工作,做出理论结合实践的论文申请学位,使部分作家实现'学者化’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工作中一件极有意义的事……”得到了批准。

  相比燕大中文系的“作家班”,燕师大的“作家研究生班”更加辉煌。于华、池子健、刘振云,以及默言都出自这个班。

  然后当年开办过“作家班”的武大、西北大、南大,也相继公布了复办政策。

  这些“作家班”最大的特点就是软门槛和硬门槛兼备,既可以凭借考试成绩硬闯,但也给招生组留下了灵活的弹性空间。

  例如燕师大的政策,门槛是“已达到大学本科水平的作家”,而不是“具备大学本科学历的作家”。那这个“已达到大学本科水平”怎么衡量呢?……

  就拿于华来说,在入学前的最高学历仅仅是高中,此外就是曾先后在浙江宁波一所口腔科和鲁院的文学讲习班进修过。

  媒体自然不会放过刨根问底的机会,追问这些重启“作家班”,到底有没有政策依据。

  各个大学纷纷拿出20多年前上级部门下达和批复的文件,表示这些政策一直都在,上级部门从未下文作废,因此复办“作家班”是完全合法合规。而这些“作家班”的学生也并不占用高考的招生名额。

  这也是实际情况,历史上这些“作家班”停办基本都不是因为政策到期,而是随着社会发展,接受过完整教育的作家越来越多,已经没有迫切的学历需求了。

  关键“作家班”基本都要要脱产2-3年,在90年代初文学不景气的社会环境中,当时的中青年作家已经很难做到兼顾学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