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103章 痛改前非?

第103章 痛改前非?(2 / 3)

栋、房号,找到了他家,按了门铃后没一会儿,王濛就出来了开了门。

  王濛一边把张潮让进了屋子,一边说道:“自从听你说了《窝头会馆》这个故事,我心里就直痒痒。还以为你得写到过年以后呢,没想到这么快就写好了。”

  张潮道:“同学们急着要啊,参加今年8月的大学生戏剧节,5月份前就要确定剧目。不在春节前写完,他们哪有时间背剧本、排练。”

  王濛道:“你这也是‘一专多能’了!不过你还是要以创作为主,其他事情太多了,容易分心。我听说你自己搞了个公司?”

  张潮道:“是。主要是想做一些作品版权和衍生品方面的尝试。不过我也在反思,自己的身份是不是就此变成一个商人了?自己的初衷是不是被改变了?”

  王濛道:“这两个身份其实不矛盾,很多商人也在写作,还有作家有钱了也做些投资。我前几年看过一本小说叫《万物生长》,写的很好,作者是个医生,后来又去美国读商科,做了外企的大老板,听说还在写。

  所以关键在于,你会不会为了商业利益,去出卖自己的作家人格。作品可以商品化,作家的人格不能商品化。”

  张潮听完默然,王濛打趣道:“是不是要‘痛改前非’了?没有必要,只要处理好作品和商品的关系,你的底色还是一个作家。好啦,赶紧让我看看你的《窝头会馆》。”

  张潮忙把厚厚的一叠打印稿掏了出来,递给了王濛。王濛接过来一看,笑道:“难为你有心,还把字放大了。”

  5万字的稿子,一般人看完也只要1个多小时,何况王濛这样的老作家。但是这一次,他整整看了2个多小时,再抬头时,眼中微泛泪光。

  王濛摘下眼镜,用手帕擦了擦眼角,又沉吟许久,才开口道:“你写了一出好戏啊,张潮。”

  然后又翻了翻稿件,道:“你写这出戏,费了不少心思查资料吧?还有这里面对北京方言的运用,完全看不出你是个南方人。我看着看着,就像回到了50多年前那段动荡的岁月……”

  张潮听王濛讲完自己的回忆后,诚恳地问道:“您看这部剧还没有要改的地方?”

  王濛调整了一下情绪,笑道:“虽然说几乎没有作家不想写剧本,但能写好剧本的作家凤毛麟角。这方面我给不了你建议,我自己在剧本创作方面是彻底失败的。我想看《窝头会馆》,主要还是担心你在燕京风土人情和方言运用上出什么问题,但现在看,我是多虑了。”

  张潮道:“老舍先生的作品,尤其是《四世同堂》,是了解动荡局面中老燕京人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的一把钥匙;还有像刘一达这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