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刑警荣耀》!(2 / 3)
在边境城市,不仅入住了凶手入住过的旅店,甚至住到了一个房间。
原故事过于干瘪的细节,一方面给了改编者极大的创作空间,另一方面这些改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故事内核的张力。
尤其是电影、电视剧,都加入了“三大队”原有成员重新“归队”,一同破案的设定。这种“回归”后又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一一离开的过程,目的是衬托出了主人公程队长的悲壮感,却也把他“包裹”进了一个“壳”里。
所以无论是影版还是剧版的导演、编剧,显然对塑造一个极致的“孤胆英雄”缺乏信心,所以需要给他找伙伴——即使这些伙伴最后都一一离开了。
而在张潮心目当中,原故事里程队长孤身一人上穷碧落下黄泉地追踪凶手,才是整个故事最有魅力的部分。
在这个过程里,他对抗的对象,不仅仅是狡猾的凶手,还是整个外部世界、世俗观念施加在他身上的摧残。
这不是一个励志故事,甚至不是一个热血故事,读者也好,观众也罢,看完以后心里涌起的不应该仅仅是大仇得报的共鸣感,还应该激发起对自己人生,以及理想主义的某种审视。
这当然是一种非常“不通俗化”的构思,明明是一个可以大卖的、兼具悬疑和热血色彩的小说,偏偏要往严肃文学路上整。
要是被某些势利眼的出版社编辑知道了,肯定脸上笑嘻嘻,背地里却骂他“文青病又犯了”。
不过张潮是真舍不得这么好的故事,在小说创作阶段,就用热血番的套路去庸俗化地进行包装。
影视剧改编的话,那就肯定完全是市场走向了,这点上张潮从来不固执,毕竟那不是他一个人的事,也不止他一个人的钱。
接下来两天,张潮把故事提炼成了一个几千字的大纲,交给了余占冬,让他从一名老民警的专业角度审视一下,在整体的故事逻辑和重要情节上,有没有违背时代特点的问题。
上一世虽然影版和剧版都看过,但时代背景差了近30年,中国社会的环境,以及公安办案的流程、手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总不能让1990年的程队长送桶装水吧?
余占冬也很重视,帮着修改了三天,再交给张潮的时候,草稿上的修订、批注、增补,密密麻麻填满了稿纸的空白处。
张潮道:“这本书写完以后,一定把您的名字也署上去。”
余占冬摆摆手道:“用不着。这算是给程队长和我自己弥补点遗憾吧。对了,小说叫什么名字?”
张潮沉思起来。现实世界里,余占冬和程队长也不在什么“三大队”,而且这个名字在如今也缺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