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鱼没死,网破了(4 / 5)
。他认为“外人”难以描绘作家的人生经验轮廓和细节,但那是前信息时代的事了。张潮的崛起,恰恰是在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特点是什么?凡经过,必留痕。他的创作之路也始于互联网,并且几乎在成名之后的每一个阶段,都在网络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这些痕迹,足以成为勾勒他人生轮廓乃至填充他人生细节的证据!】
【张潮一贯的伎俩就是用自己的销量,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几个月前对文学批评界的质疑,他用了这个逻辑;几个月后面对大家对真相的追求,他仍然在用这个逻辑。这体现了他傲慢的内心,和匮乏的理性。】
【从张潮的文章可以看出来,他仍然沉浸在“文学天才”的“偶像梦”当中不愿意醒来。火力发电厂的工程师刘慈欣能写出《三体》,并不能证明高中生张潮能写出《少年如你》、大学生张潮能写出《蜗居》。这是最基本的逻辑,显然张潮并没有掌握。】
【如果张潮想要证明自己,那就要拿出自己创作的证据来,并且,这份证据,要能经得起检验。】
【当然,张潮可以找一批他的那些作家老师或者燕大、燕师大的教授给自己背书做证明,但是这恰恰说明了这些人与张潮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网络。他们为张潮摇旗呐喊,张潮给他们卖力宣传。】
【以前有“文人相轻”,现在是“文人相亲”。只要有利益,张潮和他的老师们,是会毫不犹豫、放下脸面,“相亲相护”的。】
【戈培尔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而张潮在博客上晒杂志的销量,无非就是想让他的谎言重复上70万遍也变成真理。但历史告诉我们,谎言就是谎言,无论重复多少遍,都不会成为真理。】
【戈培尔已经随着纳粹的灭亡而灭亡。那张潮呢?】
方老师写完文章之后,心里犹豫、纠结了一阵,还是发了出去。
打假张潮“有代笔”,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仓促出手的主要原因,还是受到“燕京春天”的诱惑,以及司马北的刺激。
但是他还是比较笃定张潮是拿不出什么创作的证据来的。毕竟都是在电脑上写,一份word文档能证明什么呢?
只要咬死这点,那张潮就是泥巴掉进裤子,洗也洗不干净!
扳倒了张潮,就能连带让于华等人也陷入信誉危机。自己虽然不是第一个出手的,但把张潮和为他说话的老师们捆绑进所谓的“利益链条”,则是他的手笔。
一旦成功,自己的影响力和声誉,将会更上一个台阶。到时候“打假基金”的启动,肯定会吸引更多的捐款。
不得不说,方老师的文章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