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27章 南北之争

第227章 南北之争(4 / 5)

香港,知名者就逾200人。郭沫若、茅盾、萧乾、夏衍、戴望舒等等,虽然也是过客,并不久居,但停留时间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香港文化土壤的一部分。

  第三批则是新中国建立一直到1954年陆港口岸关闭以前,代表人物是张爱玲、查良镛、刘以鬯(chang四声)、梁羽生、曹聚仁等。这些人基本都在香港长居,大部分都成为了香港人。他们是深度参与了香港的文化建设,可以说奠定了香港的文化基础。

  第四批是改开后到97年以前,从大陆到香港的文化人,像徐子东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这些人来到香港以后,香港的文化特质已经形成,他们更多是被香港影响,而不是影响香港。

  ……

  这些资料对张潮来说,算是比较新鲜的。虽然他读了两次中文系,但是无论是哪一次,文学史上对香港文学的记录和描述都是非常单薄的,只有寥寥几个名字,而且还都不是考试重点。

  这次也算是补齐了自己的知识空白。但同时张潮也升起一个巨大的疑惑:“这么一个弹丸之地,一波又一波地接受着大陆的文化滋养,加上发达的经济和教育,应该说很长一段时间,知识分子的‘密度’远远超过了除了燕京、沪上之外的城市,香港人为什么还会被视为‘没文化’的代表。”

  而且这个“没文化”,不是来自于张潮的偏见,而是香港文化人自己都讲的。比如TVB资深导演、监制李添胜就很直白地说过:“香港人没文化,做剧台词不直白就没人看得懂……”

  除了今天徐子东讲的经济因素,让港人无暇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准以外,一定还有别的原因……

  “你的直觉很敏锐!”马家辉坐在张潮对面,啜饮了一口茶水以后,悠然地夸了张潮一句。然后又问了张潮一个问题:“你看了那么多‘南来文人’的资料,想必也了解一些他们的作品,你觉得他们的作品缺了什么?”

  两人正坐在维港诚品书店楼上的一间茶室内,现在只有他们两人,清幽玄寂。

  张潮知道马家辉不是让他评价这些作家在文学技法上的缺失,而是某种精神内核。想了半天,也没有头绪,只好摇摇头道:“我想不到,还请赐教。”

  马家辉微微一笑,颇有得色,不过并不矜傲。他答道:“他们的作品,都缺了‘香港’!”

  张潮意外道:“嗯?”

  马家辉接着道:“‘南来文人’的主流作家群体,都是在大陆接受的教育,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他们来到香港,或者迫于无奈,或者身负某种任务,或者辗转飘零……都不是被香港‘吸引’才来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