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30章 金镛的评价(三章合一)

第230章 金镛的评价(三章合一)(6 / 7)

  为什么其他地方的人来到香港,就是“受到多元文化、自由氛围的滋养”;而香港人去其他地方,就有“背叛”的嫌疑?

  张潮解开了香港学生北上大陆参加复赛的第一个“套”。

  “精彩啊!”看完这则新闻,黄要明就关上了电视。他转身对面前的老者道:“查先生,张潮的表现不错。不仅给自己、给学生们解了围,而且缓和了‘南北’的对立。”

  能被潘明称为“查先生”的,自然就是《明报》创始人、武侠小说大师金镛。这时候金镛已经年过80,处于半退隐状态,除了不时到各个大学领取荣誉博士、荣誉教授的头衔并演讲以外,几乎不再出现在公众面前。

  金镛用他特有的浙江海宁口音国语说道:“怪不得你一直想让我见见他。不过,他还有一个难题不好解开。其实人家质疑的出发点是‘公平’问题。要明啊,你这次组织比赛确实不够谨慎。”

  潘要明脸一红,道:“我也是想通过比赛,看能不能让香港的文学重新得到大家的关注。”

  金镛摇摇头道:“香港文学没落,不是作家的问题,也不是市民的问题,你们为什么都不肯承认呢?以前香港的文人,就算不能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也有很多饭碗可以端。

  我来香港最早不是写小说啊,是写电影剧本啊。我们那时候还可以写广告、写歌词,给电视台写节目桥段,给电台写午夜鬼故事,给漫画家做脚本……那时候香港经济发展得飞快,大学教育没普及,到处都是要会写两笔的人。

  其实香港文学的没落,很大程度上是供给和需求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文字工作,分解给不同的专业人士。文人作家呢,就越来越被挤到狭小的空间当中。……

  你要是只会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不就只能在越来越小的市场里挣扎吗?……”

  金镛被新闻激发出了兴致,难得地讲了很久,只是听众只有潘要明这个老伙计一个人,不免有些意犹未尽。于是对潘要明道:“张潮要在香港呆几天?”

  潘要明道:“具体没有说几天。不过‘新理念作文大赛’复赛开始前,他肯定要去沪上主持大局。所以最多也就是四五天的样子。”

  随即心领神会地道:“我找时间带张潮过来和您见个面?”

  金镛点点头,道:“时候不早了,你留下来一起吃个饭吧。”

  潘要明连忙起身道:“不了,家里太太煲了汤,一定要回去喝的。”他和金镛相处日久,深知老板性格,要说大方是真大方,1元钱就可以卖版权;要说抠门也是真抠门,传闻90年代聂棋圣来家里做客,多吃了几个大闸蟹,端蟹上桌的保姆事后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