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大手笔的复赛“题目”(2 / 5)
他再不来,其他人恐怕就要去香港把他绑架过来了。
这一次的比赛虽然仍然不复两年前的风光鼎盛,但是在媒体的关注度上,却有增无减,原因无他,唯张潮尔!
张潮走进《新芽》杂志办公室的那一刻,就被一群人围住了,张潮瞬间就被各种赛前的准备细节给包围了。原本《新芽》组织复赛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但是这次张潮的“革新”力度太大,导致所有人都处于不确定的焦虑当中。
首先是复赛的时间。以往都是下午1点30到4点30,一共3个小时。而张潮认为太过于紧凑,干脆定成早上10点到下午3点,一共5个小时。
5个小时中间提供1小时的午休时间,由组委会提供简餐。如果选手愿意的话,现场甚至备有午休的沙发。
其次是复赛的地点。第一届、第二届都是在酒店里举行,后来也有在学校举行的。这次张潮则在赞助商的支持下,直接租用沪上展览中心的一个大馆。
参赛的学生,再也不是在逼仄的阶梯教室里局促地写作。每个人都有一张简约、大方的书桌,桌上备有一整篮的各种文具。桌子之间的间隔,不低于1米。
现场还将竖起大大的书架,放满了涵盖人文社科的各种书籍,参赛的学生随时可以根据手上的书籍目录去借阅参考。
除此之外,现场还设置了讨论区,有圆桌和可以围坐的沙发,写累了、没有灵感了,都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或者休息,或者相互碰撞。
第三,是复赛的媒体报道形式。以往都是比赛出结果了,在会议厅里召开一个发布会,公布获奖名单。而这一次,张潮和CCTV10以及PPstream谈好了,全程直播。
从学生入场,到开始写作,包括中间的讨论,都会呈现在观众面前。而记者可以在讨论区采访学生。
第四,也就是张潮在香港接受采访时说的,全部稿件都会先交给速记员誊录为电子稿,最大程度上避免写繁体字的学生被另眼相待。
正是因为赛制的变化如此巨大,因此《新芽》杂志过往的组织经验就完全派不上用场了,一切细节都要重新梳理和敲定,无比繁琐。
张潮也十分头疼,不过为了彻底改变“新理念作文大赛”的面目,让它真正成为一个文学新人走向关注的起点,那就必须要展现出足够的魄力和创意。
复赛学生就超过了200人,加上评委,现场的工作人员,还有转播的摄影师、记者,总人数近300,算是一场比较复杂的活动了。
还好没有观众,不然组织难度还要上升一个指数级。
幸运的是沪上政府方面,对这次大赛也颇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