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浪漫至死的烦恼(2 / 6)
0后’写作的比较阅读」,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算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能参与讨论。”
“好!”教室里又是一阵赞同之声。
张潮在讲台前略踱了两步,低头沉思了一下,才开口道:“其实我对日本的‘80后’写作并不算太熟悉,也是最近才补了补课。但我的总体感觉是,中日两国的年轻作家,某些方面讲,相似之处要多于不同之处。”
张潮的第一个观点,就让不少同学感到意外,大家都以为经过刚刚的论争,张潮会着力强调中国年轻作家的优势和特点,没想到竟然会是这么一句话。
不过现场恐怕没有谁敢说在这点上比张潮更“权威”,也只好等他继续说下去。
张潮接着道:“我们看到的两国年轻作家的区别,更多是两国文学市场造成的。比如刚刚那位‘东衫彰良’,能依靠写推理小说出道,这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市场太过于小众化,而且在描写犯罪内容上有一定的限制,想让20岁出头的年轻作家驾驭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写作方式,太难了。
包括悬疑、恐怖等类型小说,其实都是年轻作家释放想象力的好去处,但是这几年我们也只看到蔡骏比较成功。
大家都挤在‘青春文学’这条赛道上,对比日本百花齐放的状态,当然会觉得有些单调、重复,缺乏个性特性。其实这也是我比较早结束‘青春写作’的原因之一。
等到我们的文学市场更成熟、更开放、更多元化以后,相信慢慢地会有新作者从不同赛道涌现,而不是只能写‘青春文学’。”
这时候文学社的活跃分子杨辰沛质疑道:“即使这样,也不能说中日年轻作家的相似处多过不同处啊!毕竟两国文化、语言有很大不同。”
张潮马上接上话回答道:“但生活方式越来越相同了,尤其是年轻作家比较集中的大城市。”
杨辰沛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张潮继续解释道:“就像盖房子,文化、语言是地基,内容、风格是地基上面的房子。大家想想看,现在大城市的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从衣食住行到日常消费,是和日本城市里的同龄人更相似,还是和他们父辈、祖辈在年轻时更相似?”
一句话几乎击中了所有人的思维盲区,让教室再次陷入沉默当中。
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发展一年一个台阶,社会变化一年一个面貌,90年代看杂志、看电影、看DVD时,觉得遥不可及的日本甚至美国年轻人的那些日常细节,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当下年轻人的生活当中了。
手机、随身听(MP3)、大耳机、肯德基、耐克鞋、牛仔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