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百年孤独》的开头,真的好?(5 / 7)
说开头,谁能给我解释一下?”
这同样是一个近乎于文学常识的问题,只要稍微留意过《百年孤独》相关研究的人,就不可能不知道。许多人纷纷举手,张潮示意让前排的一个瘦瘦小小、带着大大眼镜的女生来回答。
女生道:“这句话好在同时运用了三种时态——未来时态,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现在时态,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过去时态,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一句话同时指涉了未来、现在和过去,时间不再是线性延伸的,而被作者杂糅到了一起。将原本简单的叙述,揉进无限的疑问和隐喻,让人在不同时空里穿梭,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阅读愿望。”
女生说完,同学们纷纷发出赞同和赞美的声音,有些人还鼓起掌来。毕竟虽然是常识题,但是能像这个女生一样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也算不易。
张潮笑道:“说得很好。”夸得女生脸红了起来,连连摆手表示没有。
但是张潮下一个问题却让包括她在内的所有同学愣住了:“如果大家都同意这个见解的话,那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这种「时态杂糅」的感受,是你们第一次阅读《百年孤独》时就感受到的,还是看过相关评论以后才‘知道’的。
一个是‘感受到’的,一个‘知道’的。大家属于哪一种?”
现场陷入了死一样的沉默当中。
张潮似乎预料到了这种情况的发生,没有着急往下讲,而是静静等待。
足足过了1分多钟,没有一个学生开口回答。
张潮这才叹了口气道:“相信大家心中都有答案了吧?其实我和你们一样,第一次读这个文学批评界夸到天上有地上无的开头时,并没有太特别的感受,就这么滑过去了。
反而是后面磁铁、凸透镜这些‘魔幻’的情节,更加吸引我。”
教室里的众人本以为张潮是要批评大家的文字敏感度不够,没想到他和大家一样“迟钝”,顿时松了口气,开始纷纷附和道“是”。
张潮接着道:“这种「时态杂糅」是几十年前,《百年孤独》刚刚诞生的时候国外的文学批评给予的评价,然后传入中国,渐渐成了一种不可辩驳的定论。
而这种‘定论’的广泛传播,造成了一个结果,那就是我们对这段文字的具体‘感受’被‘知道’给替代了。而文学创作中,‘我觉得我要怎样写’,排序比‘我知道我要怎样写’更靠前。
也就是李白说的‘大块假我以文章’,或者西方作家说的‘上帝握着我的手在写’。
那我们普遍在首次阅读时,感受不到这种「时态杂糅」的妙处与美感,是因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