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89章 国际文化纠纷

第289章 国际文化纠纷(3 / 6)

对美国政府对国内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干预的一种隐形的反抗。」

  「这似乎成为了美国文化界对传统价值观和全球影响力焦虑的一种反映。」

  「如果把奖项授予一个少数族裔的新移民作家,还不足以彰显自己的多元化与包容性,那干脆就授予一个来自曾经敌对、至今也在合作中充满对抗的国家的作家。」

  「我们注意到,美国政府曾经透过文化基金会与NGO组织,积极扶植中国国内那些象征反叛、自由的年轻作家,给予他们便利的出版途径和很高的国际关注,但是张潮却后来居上,以一种近乎温顺的姿态,收获了更广泛的认同。」

  「张潮的获奖,也可以被视为美国文化界对内政外交政策的一种反思。在经历了一系列国内外政策挑战后,美国可能正在寻求通过文化的力量来重塑其全球形象。」

  法里德·扎卡利亚是极有影响力的专栏作者,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客》都开设过专栏,同样是来自印度的新移民,不过早就跃升精英阶层了。

  他虽然被称为“无政治立场”的自由主义记者、评论员,但是政治可以没有立场,族裔、家庭、信仰……这些羁绊可不容易摆脱。

  法里德·扎卡利亚巧妙回避了比较《大医》和《继承失落之人》的文学水平,而是从政治和经济角度,阐述张潮获奖折射出来的美国文化版图的变动。

  其中甚至一句没提《继承失落之人》,但是远比其他其他印度人发表在媒体上的文章更具有杀伤力。

  这篇文章中隐含了一种“诱导”,试图让读者认为张潮和《大医》获奖,是美国文化强势扩张由盛转衰的象征性事件,是美国文化干预政策失败的标志,是美国左翼力量对政府的一次成功反扑。

  如果接受了这种“诱导”,那么张潮在美国的个人形象,恐怕很快就从“年轻、敏捷、聪明的亚洲青年”,变成“阴险、狡猾、被刻意包装出来攻陷美国文化防线的中国小子”。

  因此在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关于张潮和《大医》是否应该得奖的争论,被推上了高潮。

  当然,美国书评人协会当然不会认为自己颁奖是因为什么族裔斗争或者政治偏见,何况奖都已经颁了,张潮的最佳小说奖都已经让Simon & Schuster的代表代领走了,还能追回来不成?

  何况这个奖项是协会700多个成员经过一轮轮的商讨、投票才产生的,1月份的入围名单作品有5部,就算《大医》不获奖,那一定轮到基兰·德赛的《继承失落之人》吗?

  谁规定前一年的布克奖,就一定能拿次年的美国书评人协会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