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小说是人生的解药,也是毒药!(4 / 6)
理石,而是由无数细碎侧面组成的水晶,任何记叙都有其价值,但也都只能反应它的某个——至多某几个侧面。
写小说是你的权利,谁也不能剥夺这种权利。”
黎翊云疑惑道:“那你的意思是……”
张潮问道:“你来美国超过10年了,有没有想到过写一个‘美国故事’呢?或者至少是‘中国人的美国故事’?”
黎翊云沉默下来。
张潮道:“文学史上,并不是没有深耕一个题材的作家,但这些作家几乎都不是用‘恨’与‘痛苦’来驱动自己持续做这件事。”
黎翊云脸色一滞,有些不服气道:“你怎么知道我只会写这些?”
张潮这时候的脸色变得冷峻,有些玩味地道:“因为美国人只爱看这些。”
这时不仅黎翊云,就连苏珊,和过道上的大卫·米勒的脸色都变了,张潮这句话似乎一下就戳破了东西,让一些潜规则被赤裸裸地揭露了出来。
张潮道:“作为异国作家,你在美国读者和书评人面前的第一次亮相,就是一个‘反叛者’‘逃离者’‘批判者’……这些标签会牢牢钉在你的身上,很难取下。
他们会鼓励你创作更多‘抨击体制’‘揭露真相’的小说,然后为你献上赞美。但是一旦有一天你厌倦了,你说‘我要写点别的东西’,那会怎么样呢?”
黎翊云脸色煞白,喃喃道:“詹姆斯不是这么说的……”
张潮好奇问道:“詹姆斯是谁?”
黎翊云道:“他……他是我的写作导师。他告诉我,现在西方的作家太过于关注‘个人’,丧失了对‘集体的声音’的描述能力。
而这种能力,还存在于‘中国’和‘日本’这样国度的作家当中。他让我珍惜……”
许蕊雅这时候补充道:“他说的应该是詹姆斯·麦弗逊,黑人作家,也是爱荷华写作工坊的毕业生,是第一个拿到普利策奖的黑人。”
张潮点点头,道:“习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对作者和读者同样如是。当你的创作被狭窄地定义时,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像一头奶牛一样,不断反刍自己的痛苦,然后挤出他们想要的风味的牛奶……
哦,对不起,这个比喻有些刻薄了。”
黎翊云摇摇头,道:“感谢你的坦诚。或者你说的是对的……你的意思是,我也许就是无数个‘流亡美国的异议者’中的一个?”
张潮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低头喝了一口咖啡,然后对大卫·米勒道:“咖啡都喝两天,我实在受不了。下一站买点茶叶吧?茶包也行。”
大卫·米勒正听两人的对话入神,闻言匆忙用手比了个“OK”的手势,表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