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ME TOO”运动先驱!(6 / 7)
思非常宏大——我很好奇,华人是美国最大的移民族裔之一,你是怎么看待移民题材的作品呢?”
张潮坦诚地道:“我不是特别欣赏作家把创作精力聚焦在移民题材上的做法。我认为,在当今的欧美文坛,‘移民小说’已经被严重地‘景观化’了。
这里的评论家,总是希冀看到移民作家去展现自己特有的困境与焦虑——或者是在新国家遇到的,或者是在自己祖国遇到的。”
基兰·德赛没想到张潮会这么直接,但是仍然鼓足勇气问道:“你认为我们是在讨好吗?像我,像黎这样。”
张潮摇摇头,道:“我觉得‘讨好’这个词太主观了。我认为这更像是一种‘暗示’,如果更严重一点,也许可以用‘驯化’来形容。
通过奖项与赞美,让写作者潜移默化地认为‘应该这么写’或者‘应该写这些’。”
基兰·德赛陷入了沉默当中。
张潮顿了顿,继续道:“我总觉得他们希望自己文化圈以外的作家,去写一种「世界性的文学」。”
基兰·德赛问道:“「世界性的文学」?”
张潮梳理了一下思路,毕竟这也是他最近才琢磨出来的,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归纳,所以只能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我倒不认为这是他们在主观上的一种诱导,而是几百年来强势的文化本能促使他们这么去做,属于一种‘集体无意识’。”
“「世界性的文学」让来自英美文化圈以外的异域作家想象中的读者,不再是那些去书店里买书看的普通人,而是各式各样的书评人与文学奖评委。”
“他们希望这些作家写出属于某个群体的集体困境,将之形成一种「文化景观」,用以反讽与审视英美文化。”
“所以他们希望在这些作品当中,看到一些很容易被标签化的「景观物」——比如移民……因为这些更容易被理解和接纳。”
“但文学的根本是语言。不同民族的语言中那些至为精微、复杂、幽暗的部分,他们并没有兴趣去理解。”
“使用英语可以很快融入,但是英语又怎么能去精确地描述非英语人群的状态和心理呢?”
“这就是我为什么不喜欢移民题材,因为它被「景观化」了。这也是我为什么要用母语来创作……”
……
列车在对话中缓缓行进,终于在下午4点50到达了纽约联合车站。
车厢门打开,只见张潮送着基兰·德赛下了车。这位女作家一脸的失魂落魄,连记者的采访都不回应,一头走进了通道当中。
只留下张潮一脸蒙圈地看着迎接他的人群里,高高挂起的“Me Too!”标语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