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12章 盛况空前的新书发布会

第312章 盛况空前的新书发布会(3 / 5)

味地咄咄逼人,不顾对方的感受,强逼着对方“忏悔”或者让对方“暴怒”,而是给予了足够的理解与宽容。

  总结起来就八个字——态度柔和,立场坚定。

  虽然不知道黎翊云最终会因为这场对话,让自己的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变化,但是张潮无疑为文学界敲了一记响钟——并非所有的英语写作和外国人认可都值得膜拜。

  评价一个作家的作品,最好要摘下滤镜。

  就在第二集中文视频发布的当天晚上,张潮的老师于华,在他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是一个作家》,虽然没有具体谈及张潮的此次对话,但在字里行间又都是在支持自己的这个学生。

  【我刚刚成为作家的时候,外界给我戴了很多顶帽子,其中最大的一顶叫做“先锋作家的代表”。但是这些帽子我一顶都没有接受。

  我始终认为我就是一个作家,如果硬要给我这个身份加一个定语,那我也只接受“中国”或者“男性”这两种,这是我与生俱来、不可能摆脱的一部分。】

  【因为没有一个作家会为一个流派写作。所有的流派,或者某种被定义的写作方式,都是别人为了方便研究我,或者我的作品,进行的一种限定。

  作家不能把别人对你的限定,当成了自己对自己的限定。】

  【十多年前我刚刚发表《活着》时,有些朋友很吃惊,因为我出乎他们意料,一个他们眼中的先锋作家突然写下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他们很不理解。

  我说,这有什么不可理解的,总不能你们叫我先锋,我就傻乎乎在前面冲锋一辈子吧?天底下没有这么傻的作家。】

  【我现在的写作原则是:当某一个题材让我充分激动起来,并且让我具有了持久写下去的欲望时,我首先要做的是尽快找到最适合这个题材的叙述方式。

  同时我要努力忘掉自己过去写作中已经娴熟的叙述方式,因为它们会干扰我寻找最适合的叙述方式】

  ……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黎翊云的写作,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于华尽力避免的那些——被别人所定义、所限定,最终固化为一种娴熟但缺乏变化、活力的叙述,这对作家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特别是这种“定义”和“限定”,往往是以赞美或者恐吓的形式出现时,对作家的影响尤其大。

  除了于华,还有不少人也参与到讨论当中,不过焦点是所说的“母语创作”。

  有人提出,这里的“母语”其实不一定指的是现代通行的普通话、现代汉语,许多人的母语其实是各种不同的方言。使用方言创作,往往能给作品带来别样的生命力。

  但是也有人反对,认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