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31章 “乡”是躁动的根须

第331章 “乡”是躁动的根须(4 / 5)

民文学”牢笼的定向爆破。

  张潮笔下的人物,没有对文化冲突愤怒嘶吼又绝望哽咽的表演,只有一群中国人用荒诞又庄严的方式,在永恒的漂流中实践着对“乡”的重新定义。

  这种叙事不寻求西方文学理论的认证,而是要让世界听见中国文化基因自我演化、自我拮抗,又自我重生的轰鸣。

  当然,在张潮的心目当中,中国人的移民文化在「时间维度」上延展还未曾穷尽,他并非要一味歌颂苦难下的挣扎与重生,也不想重复老师于华《活着》的价值观。

  身为一个福海人,他对此有着更深刻的思考——某种程度上,时间将移民者的创伤炼化成了一种“苦难的货币”,在中国人强烈的道德感与特殊的宗教观驱使下,在一代代的精神市场中流通。

  偷渡船上的非人折磨,往往会被阐释为“为子孙攒福报”,无异于一种痛苦的储蓄;而林荣生寄支票时附言“爸在美国吃再多苦也值”,实际上成了借给后代的情感高利贷。

  功成名就的华侨们捐款支援家乡建设,本质是用肉身的苦难和金钱的价值,兑换了自己家族在乡土伦理中的更大、更崇高的股权。

  【林小海把第47封挂号信锁进铁盒时,海风湿咸得呛人。父亲林荣生的字迹一年比一年模糊,最新这封甚至把纽约写成“纽乡”,汇款单上却规整地印着$2000。他把所有信封按邮戳日期排在地板上,像在拼一张没有图案的拼图。

  母亲在家里的神位前烧香。“你爸在纽约做裁缝呢。”她总这么说,尽管信封地址早从工地帐篷变成廉价旅馆,再变成某条记不清街名的公寓。

  林小海突然抓起最新信件冲向祠堂,让香火燎焦了“纽乡”的错字。】

  【……林小海的儿子林树将父亲大脑接入全球记忆交易市场时,发现林小海最值钱的记忆片段是“被高年级的同学霸凌、抢劫时护住父亲寄来的巧克力铁盒”的场景。他通过算法放大该片段的悲情指数,使其成为情绪交易市场上的文化苦难标本,吸引海外华人竞拍。

  这时候,生理痛苦就转化为某种宗教圣物了。】

  张潮用锋利的笔触划开了包裹在“移民回馈”叙事上温情脉脉的外衣,显露出其底层的实用主义逻辑,有些冷酷——但只有这样,才能把小说推进到第三重维度——「伦理维度」。

  在深入了解唐人街的文化以后,张潮发现中国移民的伦理系统不依赖上帝的凝视或法律的威慑,而是通过道德耻感的内循环,实现了某种街区自治。

  每个唐人街都有的祠堂,一方面承载着宗族文化通过血脉沿袭的传统,另一方面也是裁判所和陪审团的综合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