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54章 此地长眠者,曾比自己想象的更加骄傲!(3更合一,求月票)

第354章 此地长眠者,曾比自己想象的更加骄傲!(3更合一,求月票)(2 / 7)

贝尔文学奖背后评价体系的强大影响力。

  当我们在讨论文学价值时,不该用‘有幸成为被选择者’这样的被动语态。”

  李东醒悟过来,连忙补救道:“那如果是‘诺贝尔文学奖有幸能颁发给你’呢?年轻的你的墓碑上,会刻着怎么样的一行字?”

  张潮瞪大了眼睛说道:“那就说明年轻的我还没有死啊,为什么会有墓碑?”

  李东尴尬地道:“看来你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意见,并没有在央视《面对面》的节目里说完。”

  张潮道:“那一期节目,我主要讲的是我们中国人和中国作家,不应该对诺贝尔文学那么趋之若鹜,甚至为它阻碍了自己开拓汉语表达新荒野的脚步。

  但并不是只有中国人是它的‘受害者’,整个文学世界,可能都被它所扭曲。”

  李东惊讶道:“有这么夸张吗?”

  张潮道:“从严肃文学,或者纯文学的角度来讲,也许我说的还轻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权威性,本质源于世人对它的过度想象,托尔斯泰、普鲁斯特、乔伊斯——这些名字的重量不需要任何奖项背书。

  但另一些名字却恰恰相反:他们被奖项重新定义,继而成为定义他人的标尺。我们不得不承认,诺贝尔奖本身或许没有权力意志,可当无数人将毕生创作的意义锚定在它身上时,奖项便成了一面魔镜——

  有人从中照出自己头上戴着虚妄的桂冠,有人却看见自己沦为镜子的囚徒。”

  李东问道:“你说的是帕慕克?”

  张潮道:“身中魔咒的,不止是帕慕克!”

  李东深吸一口气,知道采访这时候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于是问道:“魔咒?诺贝尔文学奖不是挖掘了很多原本并不被关注的优秀作家吗?这对世界文学来说,应该是一件大好事。

  有人说它就像大海上的灯塔,照亮了航线上那些黑暗的角落,让那里的航船,也能来到主航线上。”

  张潮赞同道:“这个比喻很恰当,纳吉布·马哈富兹就一度被世界所忽视,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才进入世界读者的视野当中,这是一件好事。

  我不否认诺奖的评选偶尔能挖掘出被忽视的杰作和作家,但当有的获奖者将这一荣誉视为凌驾文学本身的权杖,甚至以此虚构出新的等级制度时,奖项就已经背离了文学的初衷。

  我这里说的,可不止「诺贝尔文学奖」。”

  李东:“……”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同时又在张潮这个作家“射程范围”内的,那只有……李东内心打了个寒颤,哪里敢追问下去,只能听张潮继续“自由发挥”。

  张潮的声调变得有些冷漠、疏离,不再是之前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