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开宗立派!(3 / 5)
“全情投入”与“有限参与”并存的创作态度,构成了张潮这些年写作的内在支撑力量。
张潮自己当然有所察觉,但这就不足为外人道了——大江健三郎是第一个察觉的人。
过了好一会儿,张潮才微笑着道:“其实我管这叫「不在场主义」。”
“哦?”大江健三郎眼睛一亮,语气也变得有些兴奋:“这是出于你自身创作经验的总结?”
这时候负责给代表在前台办理入住的地接人员过来对年轻作家们道:“大家赶紧过来领房卡,早点放好行李……”
话没说完,就被几道恼怒、犀利的目光给把剩下的内容憋回了肚子里。
这里都是作家,当然明白这场访谈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就连渡边恒雄这个访谈者也不再插话,把舞台完全交给了张潮和大江两人——
张潮这是要在这次的访谈中提出一种全新的文学概念?
想到这里,这些年轻的作家们都有些止不住的颤抖。
张潮的作品销量和他的影响力叠加,可以想象,这个概念今后会有多少跟随者,若干年后,最终变成一个文学流派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这是真正的“开宗立派”啊!而且是当着大江健三郎的面!
在“新感觉主义”宗师面前宣布“不在场主义”要登上文学的舞台——这可是要写进文学史的大事啊!
怎么舍得错过这个关键的瞬间?
众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电视上,只听张潮缓缓道:“我认为,作家在虚构某个故事的时候,最好与这个故事的蓝本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可以是听人转述、或者查阅资料、或者干脆从某次阅读或交谈中得到的启发,他本人一定不能在这个蓝本中存在过,甚至不能是见证者——也就是我说的‘不在场’。
只有‘不在场’,他才能摆脱‘亲历者’的局限,用一种更加客观,更加冷静,也更加深邃的思维在蓝本之上虚构整个故事。”
大江健三郎兴趣越发浓厚,问道:“不在场……这倒是令人意外啊。不过细想确实有道理呢——‘在场者’本身就是事件的‘共谋者’,亲身经历也会让自己的情绪被‘污染’。
如果从占有文本的角度来看,也许‘不在场’比‘在场’更全面。这真是反常识的一种领悟啊!”
大江这是认可这种理论了?
虽然不算太意外,但是众人还是难以置信,恨不得搓一搓自己的耳朵,看有没有听错。
张潮点头同意道:“我第一次感知到原来自己是用这种心态创作的时候,也十分诧异。毕竟‘经验与虚构’是文学,尤其是小说的永恒命题。
每一个创作者都试图平衡两者之间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