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不真实的销量(月初求保底月票)(4 / 5)
忆是鲜活的生命……】
【……我年轻时总想写刺痛人,让人“呐喊”的东西,后来才发现,真正的疼痛是发不出声音的。……】
【……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在想:这小说在写乡愁吗?看完以后,我知道不是。乡愁太轻,像一片落在水面的柳絮。而《原乡》里的人,是被连根拔起的树。他们的根须上沾着血和土,血是活人流的,土是死人化的。……】
【……好的小说从不提供答案,它只负责剖开伤口,让读者看清里面的蛆虫和嫩芽。放下这本小说,我又一次听见那些沉默的呐喊。……】
于华的序言整整写了3000多字,完全不见敷衍,简直是一篇专门写给《原乡》读者的阅读指南,其中的真知灼见和个人感悟,也颇让读者触动。
这哪里是读书?压根是一场自发的大规模新书「开箱」——虽然在2007年,这个词还没有流行起来。
接着就是炫小说正文——
《原乡》中那些令读者感到新鲜、感到兴奋、感到迷惘、感到震惊、感到失落……的片段,也都被至少上百名读者用照片或者文字分享到「微博」上,然后配上自己的感受——
【“读《原乡》哭到窒息,尤其是顾峰在唐人街寻找林荣生那段,真是把所有迷思都写出来了。我们带着「故乡」出走,又因它撕裂。科幻外壳下的痛,太真实了。”】
【冲着张潮第一部科幻小说来的,结果被文学性暴击!记忆碎片化叙事+三代人时间线,烧脑但过瘾。就是林小海的精神分裂设定有点致郁,后劲太大……】
【林小海搜索父亲踪迹无果那段,完全是我的家庭缩影。原来“失根感”不是孤独的……但结尾短诗“乡是躁动的根须”治愈我了。】
【迷惘!叙事跳跃到需要边读边画关系图……但顾峰与记忆空间震颤的隐喻太绝了!用理性裁剪乡土的混沌?张潮这是在挑战读者认知边界。】
【求影视化!唐人街烟雾中交织各时代华人的画面,镜头感拉满。但多重维度叙事怕是要让导演秃头……(张导考虑下?)】
……
而这些封面照片、内容碎片和读者评价,又以惊人的速度被复制到门户网站和论坛之上。虽然不少人都疑惑他们读得有这么快吗?
但这些信息还是如同病毒一般传播开来,并且让越来越多的读者希望能尽快看到这部小说。
当天晚上几个电视台对《原乡》新书发布会现场实况的剪辑播出,也有点“火上浇油”的意思。一时间,谁能先人一步看到这部新小说,竟然成为互联网上年轻人“攀比”的一项活动。
可是再怎么说,《原乡》也得等到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