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当然是原谅他啦!(2 / 5)
拉门迪汗都下来了,连忙道:“二战,那是二战,美国和日本是敌对关系。”
施瓦辛格也察觉到自己失言了,于是跳过这一话题,直接道:“那到时候你们按照程序处理好。”
加拉门迪一愣:“你们?”
施瓦辛格施施然道:“是的,你们。我已经请假了,我要去好莱坞拍摄《终结者4》!”
加拉门迪:“……你不是说只是客串吗?客串的话需要很久吗?”
施瓦辛格拍拍他的肩膀:“我和导演商量过了,我同意他的意见,我多出场几次会让影片的效果更好、票房更高,所以要提前去片场适应环境。
我看好你,副州长先生。希望在我不在的时候,你能安抚好华人们!”
加拉门迪:“……”
……
“……作为经历过东西方文化撕扯的写作者,我尤其欣赏张潮对「移民文学」范式的大胆突破。他没有将冲突简化为东西对立,而是像细密的刺绣般,用主人公的精神分裂症状隐喻整个移民群体在文化认同上的多重性。
这种创作理念让我很有共鸣,但《原乡》赋予了它更普世的哲学意义——当顾峰在记忆片段中遇见不同时空的自己,这不正是每个现代人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精神写照吗?”
“……哦,你说我们之前的冲突——我要声明,那不是‘冲突’,而仅仅是一些‘分歧’而已。准确点说,我们都是站在各自民族的精神十字路口写作的小说家。
在某种程度上,张潮的家乡「福海」,就是中国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从公元七世纪到十三世纪,那里曾经是全世界最繁华的港口,甚至还拥有中国第一座礼拜寺。
所以他拥有这样的文化触觉并不奇怪。我们之间,用一句古老的中国谚语来表示,那就是——
「只有经过激烈的斗殴,两人才能成为好朋友」。”
麦德琳看着坐在台上侃侃而谈的《原乡》作者……的“好朋友”,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不禁感慨这个世界的荒诞。
张潮和帕慕克,就在2个月前,还是隔着太平洋、在媒体上激情互喷的冤家对头,张潮竟然会建议自己邀请帕慕克代替他参加《原乡》的一些研讨活动。
这本来已经够荒谬的了。
但更荒谬的是,帕慕克竟然同意了,而且非常愉快,电话里甚至丝毫听不出任何一点抵触的意味。
这两人什么时候“冰释前嫌”的?
但无论如何,帕慕克能同意参加《原乡》的宣传活动,是「兰登书屋」的大喜事——虽然这位去年的诺贝尔奖得主的出场费要价不菲,但是比起他引发的关注来看,这笔钱花的值得。
何况这还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