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意外来稿(2 / 5)
dle畅销的猜测。
于此同时,韩国、西班牙、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出版社,也纷纷伸来橄榄枝。不过这些张潮统统都推给了许蕊雅,她现在已经是「潮汐文化」翻译和海外推广部门的老大,让她去头疼好了。
现象级的销量,当然也引发了现象级的讨论。大家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原乡》写得到底有多好,更是《原乡》为什么能卖得这么好。
毕竟现在是21世纪,“严肃文学”或者“纯文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在衰退,而不只是在中国。
即使是在“纯文学”发展最好的单一市场日本,除了村上春树以外,几乎没有哪个纯文学作家的作品销量能长期维持在20万册这条线以上的。
例如一度与村上春树并称“双村上”的村上龙,只有一部《接近无限透明的蓝》创造了30年销售350万册的奇迹,其余作品加起来也不及这一部。
日本如此,其他国家还远远不如它。
法国有400种文学刊物,最大的一家发行量才1500份;美国甚至没有纯文学杂志,都是在综合性杂志上刊登文学作品,《纽约客》上通常是两个短篇小说加上几首诗歌;英国销量最好的纯文学期刊《格兰塔》,最高峰也不过5万份。
这种现象还是颇让业内人士焦虑。
不过一番讨论过后,结论却让大部分人绝望:《原乡》畅销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作者是张潮,没有能复制他的经历,也没有人能扛住他的压力。
在张潮身上,大家看到一种文学传统的复活——文学家不是社会进程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
如果你的作品离读者很远,那你本人必须离读者够近。张潮可能本身无意卷入这些争议漩涡,但他积极入世的态度,无意中也让他成为众矢之的。
而绝大部分作家,成名后即使还生活在人间烟火当中,但是精神却已经遁入了象牙塔。
所以,研究的重点回到了《原乡》本身。
“纯文学”采用科幻,或者幻想的形式来呈现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关键看它的内核是否能打动读者——张潮无疑做到了。
「乡愁」是一种非常“普世”的情感,不独中国人有;只是中国人的「乡愁」与「乡土」的捆绑更加紧密一些。
张潮的《原乡》虽以福海移民史为叙事基底,却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哲学思考,突破了地域性题材的局限,精准击中了欧美、日本、韩国等高度城市化社会中读者的精神痛点。
在这些地方,物理意义上的故乡的消逝速度远超想象。东京、纽约、汉城的年轻一代,其祖辈的乡村早已被摩天大楼取代,这些地区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