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最后一课》(2 / 5)
刘鹏涛本来都想直接点右上角的X号了,但这篇作品的开头确实吸引到他,一直看下去后,他越来越觉得就是张潮本人的手笔,所以才有那声惊呼。
程永新知道这件事很重要,无论是张潮本人投稿,还是一个巧合——有个作者名字也叫张潮,或者笔名叫张潮——作品质量既然能“迷惑”到刘鹏涛,那自己一定要亲自看一看,避免错过。
要知道刘鹏涛虽然在《收获》只是个年轻的新编辑,但却也是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还在不少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作品,无论理论水平还是写作实践都很扎实。
能让他“惊呼”的作品,恐怕不多。
程永新有些为难地看向毕飞宇,毕飞宇善解人意地道:“我也挺好奇地,介意我一起看看吗?”
程永新放下心来,哈哈笑了一声道:“正好让您把把关,看看这个‘张潮’到底是真的,还是西贝货。”
这时候主编室里的动静已经引起了其他人的关注,不少编辑都在门口探头探脑,程永新沉吟了一下对刘鹏涛道:“小刘,稿子有多长?你打两份拿进来。”
刘鹏涛兴奋地应了声:“不长,一万多字的短篇,我马上去打!”
说罢就出门打稿子去了,就连身子都比平时直三分。
毕竟编辑的地位主要来自于他能约到什么样的稿子,要是从此能搭上张潮这条线,刘鹏涛在《收获》杂志里的地位,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刘鹏涛离开办公室以后,程永新和毕飞宇相视一眼,彼此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出了诧异的神色。
程永新犹疑地道:“如果真是张潮的作品,为什么是《收获》?他的稿子不是都该由《青春派》来发表吗?”
毕飞宇沉思了一会儿才道:“说不定他是想找点‘刺激’?反正他在赚钱这件事上应该已经不太执着了。”
程永新点点头,对毕飞宇的猜测表示认同。如今,绝大部分的成名作家,尤其是头部作家,基本都退出了单篇投稿市场。
对他们来说,把作品投给文学杂志是一件非常“亏本”的事。
即使是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攒起来成为一个集子直接出版成书,收益远比杂志社那几千块稿费高。
毕竟《收获》这样的杂志,实行的也是90年代的稿酬标准,最高也不过千字500元。
现在文学杂志之所以还能收到大作家的稿子,无非是编辑和作家作家的关系密切,有长期的合作关系;第二是这些大作家有固定的读者群,作品哪怕发表在杂志上,也不太影响单行本的销量。
在表象之下的潜规则就是,新作发表在文学杂志上,尤其是像《收获》《当代》这样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