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古往今来第一人(4 / 5)
前的李万东开窍。
如果说是什么奠定了iPhone日后的地位,既不是那大至3.5英寸的“巨屏”,也不是那丝滑的多指触控,更不是被吹得天上有地上无的拍照,而是在二代iPhone3GS上推出的AppStore。
正是AppStore的上线,让给手机开发应用软件不再是用爱发电的个人行为,或者只能由企业对接手机厂商的B2B闭环,成为从个人或者小工作室都能参与分润的商业大蛋糕。
即使在张潮重生前的2024年,iPhone手机的APP质量,仍然远超安卓手机。
而在此前,几乎没人想到苹果公司会放弃手机厂商一贯的封闭做法,像开放电脑系统一样开放自己的手机系统,给全世界上百万程序员找了条新路。
张潮道:“你想想看,如果苹果公司自己做一个「应用商店」,开放应用开发接口,这样大家开发的应用就可以像商品一样在商店里上架。
有些应用是免费的,像QQ这种肯定是免费;有些应用是收费的,比如一些游戏……”
张潮说了一会儿就停了下来,然后把手机还给了马伯慵。他知道李万东还需要消化一阵子,毕竟他现在讲的这些对他的冲击力就够大的了。
这还好是这一代iPhone还没有陀螺仪和GPS芯片,不然自己把“摇一摇”什么说出来,李万东的脑子估计要宕机。
但这些都是后话,张潮也不指望李万东现在就能转过弯来。趁着iPhone3GS还有几个月才会上市,「潮汐文化」先把「微博传信」做一下预研发也是好的。
当然这个名字有点太长了,到时候需要浓缩一下。
这也是他藏在心底的一个小心思——《收获》是双月刊,每逢单月的15号才发刊。
他发送稿件的时间恰好是15号以后,故意错开了3月号的《收获》,同时作品又是短篇小说,《收获》肯定不至于为了这不到两万字的作品在四月份做增刊。
那只要刊登,肯定是在5月号的《收获》上——而早期iPhone新机型的发布,都是在六月份。
而他的新作品,是发在《青春派》上有话题性呢,还是发在《收获》或者其他哪个文学杂志上有话题性呢?答案不言而喻。
何况还加上了投稿给公共邮箱而没有运用影响力直接联系编辑的噱头,到时候恐怕又要话题性拉满。
在《最后一课》中反复出现,能视频聊天、能当钱包使、能刷地铁卡……的「微博传信」,将在1个月后,出现在iPhone的应用商店里。
虽然2008年初,iPhone还没有在国内正式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