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98章 把悲伤留给读者

第398章 把悲伤留给读者(2 / 5)

困境的解剖。张潮将教培教师的堕落过程,与家长群体的集体焦虑并置:前者在利益驱使下贩卖知识尊严,后者为抵御“阶层跌落“恐慌而陷入教育军备竞赛。

  这种双向异化暴露出在物质丰裕时代,工具理性对人文价值的全面侵蚀。小说中“卷“这个核心意象,既是社会竞争的白热化隐喻,也暗示着人性在生存压力下被迫蜷缩的生存状态。】

  文章最后的总结也十分有力:

  【《最后一课》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社会病灶的诊断,更在于它以文学的方式为加速时代留存了一份精神档案。在这个意义上,小说延续了鲁迅“揭出病苦“的现实主义传统,又以未来叙事的实验性拓展了文学的边界。

  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学从不是时代的应声虫,而是人性沉船的打捞者,在社会发展的湍流中打捞那些即将消逝的精神特质。】

  这篇文章写得固然不错,但是更让人震惊是它的作者,竟然是两年前和张潮“大战”过一场的著名文学批评家白晔。

  “张白之争”后,白晔黯然辞去了「中国文学批评学会」会长的职务,专心教职工作,甚至回绝了许多文学相关活动的邀请,没到退休年龄就一副要归隐山林的架势。

  谁知道老头不声不响的,一出手就是王炸。

  有什么比昔日“仇人”放下恩怨,甚至开始帮你更有戏剧效果的?所以一时间白晔竟然抢了其他所有人的风头,包括余华、苏童两位张潮老师,也要看他在媒体面前义正辞严地表态:

  “我对《最后一课》的评价完全出于作品,而不是张潮这个人,更与我和张潮之间的关系无关。”

  “张潮没有联系过我,我也没有联系过张潮。”

  “《最后一课》我一晚看完,一周思考,一周成文,我认为是近年来自己写得最好的一篇。”

  “稿费一千两百五十块七毛二,没有收其他的任何一分钱。”

  “好的作品就应该夸……张潮以前的作品?也没有不好,我们只是有些审美方面的分歧!”

  “我再强调一遍,作为一个专业的文学批评作者,我对任何作品都不会有‘成见’,一切评价都出于公心。”

  ……

  应该说,白晔的复出给予了文学批评界很大的信心和鼓舞,毕竟两年前的风波让这个专业的基础都被动摇了,各个大学中文系里,考文学批评研究生的学生都少了不少。

  既然有白晔的“珠玉在前”,那大家自然踊跃表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名为《戏仿·颠覆·再造——论「最后一课」如何让未来照进现实》。

  这篇文章的作者笔名「石岸」,他的观点相比白晔,更具有文学深度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