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98章 把悲伤留给读者

第398章 把悲伤留给读者(4 / 5)

养与海量的文本积累的,某种程度上说,难度甚至要超过张潮这样年少成名的作家。

  毕竟自古“天才作家”常见,“天才批评家”却实在鲜有先例。

  所以一个大二学生就能写出那样的文章已经令人惊叹了;而他现在写出的《戏仿·颠覆·再造……》一文更是彰显了其天才的洞见力。

  “好像自从出了张潮以后,一切都有点不太一样了……”逐渐成为一句流传在文学圈内部的低语。

  在张潮之前,中国文学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低潮。在历经了八十年代全民性的文学狂热并退潮以后,整个九十年代,除了早逝的王小波,中国竟然没有诞生一个具有指标性意义的作家。

  以至于进入到21世纪,在各大文学期刊上打头阵的还是那一批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出头的“老人家”。

  但出现张潮以后,不仅是他一个人在文坛弄潮,更带动了一批年龄与他相仿的年轻人在文学道路上开始冲刺,同时各大期刊也更愿意刊登他们的来稿了。

  同时文学市场也出现了明显的回暖,无论是严肃文学领域还是类型文学领域,都开始涌入大量青年读者。

  他们要么是张潮的书迷,要么就是因为张潮重新关注到原来中国还有这么一批在默默创作的同龄人,而不全是那种姿态叛逆或者造作浮夸的所谓“文坛新势力”。

  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张潮都成了他们的引领者,也是他们当中走得最远的那个。

  就像石岸在文中所说,张潮的作品甚至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观念与表达习惯——从校园暴力到住房焦虑,从乡土之愁到教育之忧——他就像一个高明的琴师,不断用作品拨弄人们心中的弦。

  在《最后一课》发表后不到一个月时间,白领、学生之间用“卷”来互相调侃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看到同事深夜还在加班:“别卷了,再卷我就要失业了……”

  看到同学熬夜都在刷题:“你这是要把我们都卷死啊!”

  看到同行压低了售价:“不怕自己把自己卷死吗?”

  ……

  甚至就连《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标题都是《搞好教育要警惕低效“内卷”》。

  张潮自己倒没有对此有多大意外,毕竟他已经见证过这次词汇在后世如何爆火并成为人们日常表达的高频用词的。

  此刻他正坐在书桌前,眼神悲悯,手里握着一瓶黑色、冒着泡泡和白气的液体。几乎已经站在“作家”顶点的张潮想起了那句话——“在符合自己预想的时代潮流里,在关键的节点,服下魔药……”

  他没有丝毫犹豫,将手中的黑色液体一饮而尽……

  十秒钟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