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412章 文学之都

第412章 文学之都(4 / 5)

去。

  也许有点理想主义——但文学如果没有了理想主义,那就是长篇广告了不是吗?

  他的声音透过电视、电脑的喇叭,响彻了一个个小小的房间:“我知道,很多香港作家正经历‘劏房式创作’——在50呎的狭小世界里,既要写小说、诗歌养活理想,又要写专栏赚生活费。

  但这也是文学的可贵之处——它从来不嫌写作的地方小,只怕心被框住。今天这座公园,就是给所有文学‘劏房’开的一扇窗——

  让写作者在铜像旁晒太阳,让街坊在小说段落里散步,让游客在鲁迅先生的烟斗雾气中,也能闻见油麻地的烟火气。”

  顺着张潮的介绍,大家想起这个小公园里确实设计了不少坐椅和小桌,既有独处一隅的,也有合围而设的,似乎真的就在欢迎那些写闷了的作者来这里小憩、放松。

  张潮接着道:“昨天刚来香港的时候接受访问,有位记者问我,说‘张先生,你总说香港文学很特别,但香港作家写的东西,和大陆、台湾有咩不同?’

  我的回答是,‘为什么一定要追求不同?文学特质的不同不是作者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土地自然会赋予作品以风格。’

  文学不是比赛,非要争个高下;文学是桥梁,连接着不同的心灵。

  西西写《我城》,是在寻找香港的身份;莫言写《红高粱》,是在追问土地的命运;白先勇写《台北人》,是在回望离散的乡愁。但无论主题如何,优秀的作品永远超越地域,直指人心。

  香港的年轻人们,你可以写中环白领的焦虑,也可以写大澳渔村的黄昏;可以写赛马场的永恒欢呼声,也可以写老公屋天台不断的漏水声;可以学西西写《我城》的本土寓言,也可以学黄碧云写《血卡门》的生存与毁灭。”

  说到这里时,张潮的声音突然放缓了,带上一点温柔,他知道下面的话可能有些天真,但是在2008年这个节点讲出来,似乎却十分恰当——

  “此外,你们完全可以在写旺角街头市井烟火的同时,想到长江黄河的无尽奔涌;在描绘维港夜景的璀璨灯火的时候,思考六朝古都外那千年不息的风沙。

  天山、秦岭、五岳、草原、长城、古寺……这些不仅属于我,也属于你们。

  本土情怀与家国认同,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就像这座文学公园——鲁迅的铜像旁,会立着张爱玲的倩影;郭沫若的诗句下,会刻着也斯的警言。不同的声音在此交汇,这才是它的魅力。”

  张潮说完这番话,现场响起了一阵掌声,在场哪怕是那些来“例行公事”的嘉宾,也不得不承认张潮的这番话颇有煽动力,更别提那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