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Are you ok(2 / 5)
是投票算了!”
兰婷闻言,眼睛一瞪,不顾马伯慵的身份,直接否定道:“不行,这次选择太重要了,不能搞‘多数人暴力’。
应该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这时候其他编辑也过来道:“现在分歧这么大,强行搞投票不合适。”
马伯慵头都大了,只能用自己职务上的权威,强行停止了大家的争吵,先去忙别的工作。
他自己则揉了揉太阳穴,开始梳理起各方的观点。
同意「选项1」,即罗智举手接下任务的,认为这么写更能彰显人性中的自由天性向惰性、向贪婪,以及向资本妥协的悲剧。
“罗智”之前因为“周莹莹”产生的心动,因为“黄恬恬”产生的自我怀疑,都会成为这悲剧的催化剂,让整部小说的讽刺感更加浓厚。
同意「选项2」,即罗智保持沉默,拒绝了这次任务的,则是从维护小说的发展逻辑和“罗智”这个人物的人性尊严出发。
他既然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并且逐步从同质信息的禁锢中走向自由,为什么要剥夺他的自由意志呢?
小说中的人物虽然并不存在于现实,但是作家已经赋予了其生命力和行动逻辑,不应该为了表现小说的戏剧性而强行扭转他的命运走向。
两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数量也几乎相当,吵了一早上都没有结果。
看着坐在编辑室里面带不忿的同事们,马伯庸忽然升起了一丝明悟:张潮这是把这里的所有人也都当成了小说的组成部分了?
小说里的“罗智”通过主动选择,让自己被同质化信息不断包裹,最终连“爱情”这种强烈的情感都在这个过程里磨灭了。
他与“刘颖”之间的是爱情吗?如果从常人的观点看恐怕很难算是。
“罗智”是在一次又一次观看推荐视频、阅读推荐文章的过程当中不断巩固了自己“高知”“精英”的标签,顺便固化了自己的择偶选择。
“刘颖”的情况也差不多。她的执念是在网络信息的熏陶下,认定自己要在30岁结婚,因为“30岁是高知女性最佳结婚年龄。”
说到底,他们的相识是算法推荐的结果,交往则严格按照各种情感博主推荐的既定程序执行,就连身体接触都缺乏应有的“激情”……
《青春派》的编辑们都是年轻人,还都是文艺青年,看不得这个——所以在这点上他们是有共识的——唯一的分歧就是,应该让“罗智”活成一个悲剧,还是给他一个温情的结局。
无论选择哪一个,本质上不都是让张潮写出让自己“想看”“爱看”的小说内容吗?这何尝不是一种隐喻……
小说内虚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