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谁是英雄?(1 / 6)
“非二元性别者”?
大卫·米勒也算见多识广,倒是对这个词汇并不陌生。
实际上上世纪90年代,北美地区的边缘人群、潮流年轻人当中就开始悄悄流行「性别酷儿(genderqueer)」文化。
一位自我认同为「性别酷儿」的人,可能觉得自己的性别处在男性和女性之间,觉得自己既非男性也非女性,或者既是男性也是女性,或者完全拒绝任何“性别”。
但是这种文化从来没有进入主流视野,仅仅从媒体用“queer”这个单词命名就可以知道。
“queer”的含义是“不正常”、“病态”、“奇怪”……总之不是什么好词汇——这说明主流文化还是比较轻视、鄙夷这些人的。
大卫·米勒注意到张潮并没有使用「性别酷儿」这个单词,而是用了相对中性的「非二元性别者」,这似乎意味着在他看来,未来在美国,选择成为「性别酷儿」已经不是所谓的“地下文化”,而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甚至不允许再用带有贬义的词汇来称呼他们。
这让大卫·米勒想起了美国历史上对黑人的称呼——一开始是“尼格罗人”,后来是“黑人”;那位胜选以后,国会中已经有人提议,连“黑人”都不允许,只能使用“非洲裔美国人”这个称呼。
相关的立法据说已经在走程序了。
想到这里,大卫·米勒察觉到张潮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推理”——黑人作为美国「亚文化」「非主流人群」的代表族群,他们的“待遇”提升,一定会带动所有亚文化群体的“待遇”提升。
之前他和张潮聊天时就说到美国多元文化将会取代相对保守的白人精英文化成为美国社会主流,而张潮则把他的这个观点给具象化了。
不过张潮选择的对象特别刁钻而已,也不知道他是从哪儿知道美国社会角落里的这些琐碎的。
大卫·米勒不禁浮想联翩,如果连「性别酷儿」都能登堂入室、成为主流,那么社会其他方面的文化会开放成什么样子呢?
对于他来说,这并不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反而认为这才是美国应该有的样子——任何族群、任何理念、任何文化,都可以在这片土地上和平共处。
他只是奇怪,既然张潮觉得美国会成为这样一片多元文化的沃土,那多来美国有什么不好呢?
于是他接着往下看去,发现小说的视角从新闻事件转移到了那个「Wei Laosan」身上。
从叙述中看,「Wei Laosan」显然是那种常见的、从中国来的非法移民,他们老实、善良、勤劳,只会窝在中餐馆的后厨,或者某处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