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美国的致命危机(1 / 6)
大卫·米勒此刻已经睡意全无,他又去冲了一杯咖啡,坐在电脑前发了一会儿呆。
短短几分钟时间里,他的思绪已经从自己年轻时席卷全美的「嬉皮士运动」,到中年时的「嘻哈文化」,想到自己住的街区里越来越多不同肤色的邻居……
他不得不承认,从历史来看,《竞选州长》设定的时间——2020年——恰好处于新一轮社会文化运动周期中。
这似乎就是一个规律。
他只是疑惑张潮并不是个美国人,为什么也会如此敏锐地察觉到周期将至?
同时还想到自己作为国际文学编辑看到的越来越多来自亚非拉的文学表达,不同于欧洲、南美,那里的作家似乎更懂得生命的可贵与灵魂的痛苦。
就像张潮,明明就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却在崛起以后像要尽快把自己燃烧完一样地输出,似乎毫不在意要不要留着点灵感放在以后写。
他知道不少作家在成名以后哪怕写一个短篇也要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
从没有一个成名作家,尤其在严肃文学领域,会如此高产。哪怕是通俗文学领域,作家成名以后也会变得更加爱惜羽毛,几年磨一剑都是平常事。
他们有钱、有声望、有人脉,可以去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买一处大庄园隐居起来;去大学做文学教授;挤入上流社会成日参加聚会;从政,去选个议员;当然还有做生意的……
还有一些人干脆过上了醉生梦死、荒淫无度的生活,彻底躺在以往著作那源源不断地版税上吃老本。
像张潮这种创作热情,他只在斯蒂芬·金身上依稀见过——但金在自己年轻时,也没有这么拼命的。
身为资深的出版业者,大卫·米勒当然喜欢看到这样牛马意识强烈的畅销书作家,这样才能给出版社带来足够的利润;
但身为一个文学编辑,作家最亲密的朋友,他又十分担心张潮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把自己创作热情给燃烧殆尽,这对于世界文坛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但是张潮的小说确实有过人的魅力,即使是他,也看得无法自拔。
尤其是看到竞选的狂热与「Wei Laosan」的窘迫形成的鲜明,更是触摸到了他文学审美里最柔软的点——
【……老王像做贼一样溜进魏老三的工棚,塞给他一个冰冷的、油腻的饭盒,里面是些没什么油水的煮豆子和硬面包。魏老三狼吞虎咽。
“吃慢点!饿死鬼投胎啊!”老王低声骂了一句,从怀里神秘兮兮地掏出平板电脑,点开了今天凯瑟琳提交参选文件的视频,在文件袋特写上按了暂停键。
“喏,就是这玩意儿……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