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6 / 8)
“当然不是......咱们国家这么大,不说多吧,就按照时令来拍,那少说也得三五年的时间。我倒是可以......问问题是咱们也不能可着我一只羊往死里薅吧?“
“哈哈哈,那肯定不能。“
一个玩笑让整个会议室里的氛围变得相当轻松。
“我听说......咱们这次不是打算外聘摄制组幺?
对吧?“
听到他的话,罗铭点点头:
“没错。这次我们都是统一向外部征集预案,拍摄团队的话也是采取“项目制“,总预算项目、人员、食宿、的标准都是采取竞标
统一由台里把控,但拍摄进度是由项目团队进行。“
言外之意,在“大框架“的基础上,拍摄环节不受体制内制约,要自由一些。
当然了,这个自由也是相对的。
最后的节目内容,还是由他们自己管控。
“那就是了。如果这部纪录片要进行拍摄,那么我组建团队后担当导演的同时,会分别指派团队内的分集导演拿着提前做好的项目资料去拍摄。拍摄后再由我自己来把控。“
许鑫这话也合理。
毕竟这部美食纪录片许鑫的思路是按照时令来拍,那么有些东西可能在特定季节拍完南方,北方那边就已经错过了。
接着,会议室里的人就团队组建,以及纪录片内一些职位的细化做了些说明后,开始进
入纪录片的重头戏。
也就是预算。
这种以年而记得纪录片,人吃马嚼可是一笔大进项。
许鑫的设想里,他要做六集到七集的纪录片,至少每一集的预算,是在一百万左右。
乍一听有些荒唐。
这又不是电影,又没什么明星片酬之类的,怎么可能那么多?
可实际上......拍电影,拍纪录片就是这么花钱。
首先是人工。
外聘的导演可不是体制内的导演,拿死工资,一个月干与不干都是那些钱。
首先导演要考虑到劳务费问题。
导演、摄影、剧务等等,这些人是一笔费用。
出差住什么酒店,租什么车,又是一笔费用。
最关键的还有器材呢。这次是项目制,央视只出钱,一应费用设备什么的都是中标的纪录片导演自行组建。
还包括配乐、剪辑、包装、后期等等。一系列的环节,都是钱堆起来的。
而且是定下了日程,加入了团队后就要开始计算。
在许鑫采用的这种分包团队的模式下,每一集的导演团队,包括一些职业顾问在内,说是15到20人。
这些人就按照一个人一个月五千块钱的工资",那一个月还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