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启程封禅(2 / 5)
快将我赶出家门了。”
李承乾道:“建一座技术院吧,你任职院长,往后会有很多技术交给你。”
杜荷行礼道:“谢殿下。”
“相识多年,这么多年的交情在,不用言谢。”李承乾看着已放凉的奶茶,“在作坊劳作的乡民是最简单的人,多给他们一些保障,人力是资源,可不能将人只当作资源。”
“在下铭记。”
两人是多年的朋友,李承乾听着杜荷的讲述,他接触的人多是一些商贾,或者是勋贵子弟。
他还说了河北煤窑的事,他觉得朝中大包大揽,已引得许多商贾议论。
所以说,治理社稷的事终归是不能满足所有人。
杜荷比朝中的官吏更清楚钱的流向,也更清楚哪些县比较富,哪些县比较穷。
若杜荷进入京兆府,他就能够调整现在的产业不均匀与结构散乱的困境。
所谓产业不均匀,是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有的县作坊很多,有的县没有作坊,技术水平低,效益不佳,地方基础较差。
前两年关中新建了五十座作坊,因脚步太快,人心浮躁,很多人冒进,导致这些作坊倒闭了近一半……
最后还是杜荷给他们打点的,赎买了他们倒闭的作坊,花了一些银钱建设成酒肆与商铺,这才扭转了盈亏。
所以杜荷公子依旧是关中远近闻名的大善人。
但这种帮助只有一次,不会再有第二次了。
对杜荷来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钱,不过他家底厚,就当是抄底收购产业的一种手段。
贞观十九年的冬天很漫长。
大雪中,一车车的蜂窝煤运入了洛阳。
有些时候李承乾担忧洛阳与关中会不会提前出现环境污染的问题。
但再看看,人们因得到蜂窝煤能够用来取暖做饭,看到人们脸上的笑容,又觉得这都没什么。
人类文明的岁月很漫长,现在提前走两步,未来或许可以少走很多步。
在一声声钟声中,李承乾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今天小孟极满月了。
寒风呼啸的洛阳皇宫静谧得像是静止了一般。
直到贞观二十年,正月,皇帝开始为封禅准备。
礼部要做的事有很多,封禅之前就派人前往泰山,为封禅事宜做准备。
李承乾坐在父皇的大殿内,听着父皇发着牢骚。
去年说的封禅,现在就抱怨着前往泰山耗费的人力与物力太多,不愿去封禅。
“陛下,太子殿下,倭人使者求见。”
“不见!”李世民当即丢下一句话。
李承乾抚着额头坐在一旁,示意内侍太监退下。
现在的倭人还没有国名,他们只是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