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章 再见了,玄奘(3 / 5)
中。
要说与玄奘的联系,还说当年波颇为东宫祈福的起因。
这么多年过去了,波颇早就过世了,玄奘也还俗了。
李承乾自语道:“他还是习惯写信,当着朕的面不会说话了是吗?”
宫女低头站在一旁没有言语。
玄奘在信中说他想要去看看现在的西域,余生就留在沙州,他会参加崇文馆的支教,但要隐姓埋名。
他没说还会不会回来,也没说何时会再回关中,或许再也不会回来了。
波颇过世了,胜光寺的和尚都还俗了,玄奘走了三年,看遍了中原的光景,似乎这片土地再也没有他值得牵挂的。
李承乾在他在纸张背面写下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家乡,道:“让人交还给玄奘。”
宫女接过纸张,行礼道:“喏。”
他玄奘就像是一个没有家也没有根的人,他真的还俗了吗?
呵呵,只不过是换了一身衣裳,他内心依旧是个僧人,从来没有还俗。
这算是抗旨,还是没抗旨呢?
他说他见到了许多故人,他们有的是朝中官吏,有的是以前还俗后的僧人,他们希望给玄奘留一个家,留一个寺庙,让他留下来。
但玄奘都拒绝了,他有他自己想做的事,有他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一路上,玄奘睡在马车内与经书共眠,等到了沙州,应该是温暖的春季。
这是玄奘在信中说的。
李承乾走了两步,脚印留在雪地上。
也不知道再过多少年玄奘才会回来,多半是垂垂老矣,又或者真的不再回来了。
玄奘的故事会留在史书上,人们也会记得这个人。
渭南县的支教书舍,王九思收拾着孩子们写好的文章。
“九思!玄奘还俗了。”
听到姐姐的话语,王九思手上的动作一停,又故作轻松道:“无妨。”
离开书舍,王九思与几个同样在这里支教的夫子,听着他们的议论,说是玄奘完成了与陛下的三年之约,回来之后就还俗了,算是履行了约定。
陛下也交还了天竺经书。
不论是玄奘,还是陛下,都履行了约定。
王九思这才明白,那从洛阳来长安的玄奘看似一脸的轻松惬意,实则在来长安的路上,玄奘到底是鼓起了多大的勇气。
对这代人,影响最深的是当年的皇帝,贞观一朝的陛下发起了东征,扫平了辽东,让前隋将士们的尸骨得以回家乡。
对王九思来说,对他影响最深的还有一人,他就是玄奘。
“九思。”一旁夫子询问道:“你不是与玄奘相识吗?怎么不去问问?”
王九思道:“有什么好问的,听个热闹罢了。”